戰爭與疾病帶來的心理“成長”:有時這只是一種殘酷的錯覺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一週前,《紐約時報》雜誌刊登了一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學家所稱的“創傷後成長”。 這是一種據稱在經歷嚴重生活創傷後可能發生的體驗,對於非臨床醫生來說,最好將其稱為“奧普拉時刻”。 它包含了一段艱難的人生經歷——戰鬥、癌症——據說一旦面對,就會產生心理轉變,從而對事物產生更成熟或更積極的看法。

這篇文章寫得很好,重點關注了那些透過面對逆境而改變生活計程車兵,並詳細介紹了美國陸軍為培養韌性和成長所做的努力。 報道翔實,它還以該領域專家的引言形式包含了必要的警告,這些專家質疑,除了脫口秀節目之外,是否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將其描述為值得列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的條目。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然而,創傷後成長的歷史也存在一些《泰晤士報》忽略的汙點。 事實證明,那些聲稱自己已經開始花時間欣賞美好事物的人,實際上可能正在墜入心理深淵,有時會出現奇怪且可能具有悲劇性的表現。

2007年發表在《應用心理學》上的一篇論文回顧了9月11日襲擊事件後在紐約以及阿克薩群眾起義期間在以色列進行的研究結果,發現那些報告成長經歷的人實際上更容易遭受心理困擾。

“我們可能對大約20,000人進行了創傷後成長的研究,主要是在中東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拉什大學醫學中心的 Stevan Hobfoll 在2010年11月我對他進行的一次採訪中說道,當時我正在撰寫一篇關於心理韌性的專題報道,但這次對話最終被我閒置在硬碟上,因為我瞭解到,韌性甚至可能被解釋為創傷後成長的反面。(這本可以成為韌性故事的一個很好的補充說明。但是,正如經常發生的那樣,沒有空間……直到現在。)

Hobfoll 及其同事發現,在他們的研究中,大多數聲稱在目睹起義暴力事件後正處於個人成長時期的人都在自欺欺人。“他們確實報告了成長,他們也確實報告說他們認為自己做得更好了,”Hobfoll 說。“但是,當我們檢查他們的抑鬱症和 PTSD 時,他們實際上情況更糟。”

更令人不安的是,“成長”顯然重塑了他們的態度。“我們還有一個非常令人不安的發現,即那些報告創傷後成長更多的人,在他們想要殺死敵人方面更加惡毒,並且更排斥他人,更專制。”(正如研究人員在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領土的一項研究中描述他們的發現時所說的那樣,“僵化、右翼、支援暴力和民族中心主義”。)

在創傷事件發生後,“在苦難中變得堅強”的奧普拉格言很常見,但調查人員發現,只有當受害者真正採取一些有意義的行動來促成改變時,它才會實現。 僅僅說“我的生活永遠改變了”是不夠的。

Hobfoll 從他自己的經歷中說明了這一點,他告訴我一個朋友,在心臟病發作導致五重搭橋手術後,他的朋友向他保證他已經“看到了光明”。 “我和另一個朋友請假去醫院看望他,結果我們到那裡時他不在,他遲到了。 他進來時帶著兩部手機,每隻耳朵裡都有一部。 他的成年女兒怒氣衝衝地離開了,因為她在那裡待了三天,想看看她奄奄一息的父親,但他甚至沒有給她一分鐘時間。 於是他向我們豎起一根手指,示意他馬上就好,20分鐘後他回到我們身邊,說道:‘我已經脫胎換骨了。’”

Hobfoll 說,在潛在的創傷經歷之後,成長是可能的,如果對成長的認知與具體的行動相結合。 邁克爾·J·福克斯作為帕金森病代言人和慈善家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維克多·弗蘭克爾是一位從奧斯威辛集中營倖存下來的精神病學家,他幫助開創了苦難後心理成長的概念,他寫道“正確的行動和正確的行為”,這在集中營中轉化為囚犯之間互相幫助,即使冒著自己的危險。

“那些殺不死你的……”這種說法會變得有害的另一種方式,源於它對患者施加的不合理期望。 Hobfoll 說:當人們經歷了創傷後,僅僅是活過今天可能就足夠了。” “如果臨床醫生甚至媒體開始設定你必須從這種經歷中成長,那真的會成為一種負擔,而且可能是一種難以承受的負擔,當你開始感到內疚,因為我只是努力工作,繼續做孩子們的父母,並指導孩子們的足球隊,但他們卻告訴我這還不夠,我必須成長,而我真正想做的只是度過難關。”

奧普拉式的敘事最好在創傷專家的辦公室門外就被拋棄。

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Gary Stix, senior editor of mind and brain topics at 大眾科學, edits and reports on emerging advances that have propelled brain science to the forefront of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Stix has edited or written cover stories, feature articles and news on diverse topics, ranging from what happens in the brain when a person is immersed in thought to the impact of brain implant technology that alleviates mood disorders such as depression. Before taking over the neuroscience beat, Stix, as 大眾科學's special projects editor,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magazine's annual single-topic special issues, conceiving of and producing issues on Albert Einstein, Charles Darwin, climate change and nanotechnology. One special issue he oversaw on the topic of time in all of its manifestations won a National Magazine Award. With his wife Miriam Lacob, Stix is co-author of a technology primer called Who Gives a Gigabyte? A Survival Guide for the Technologically Perplexed.

More by Gary Sti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