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毫無疑問,艾滋病毒就人類健康而言是一種醜陋的病毒。每年,它還會感染約 270 萬人,並導致約 200 萬人死於艾滋病。但是一張新專輯設法在其基因組深處找到了一些聲音之美。作曲家亞歷山德拉·帕亞克的艾滋病之聲(Azica Records)探索了病毒核苷酸以及艾滋病毒轉錄的氨基酸的模式,在 17 首曲目中演奏了這些生物學特徵。
新專輯的部分收益(已於 10 月 26 日發行,由 Sequence Ensemble 演奏)將用於埃默裡疫苗中心的艾滋病毒疫苗研究。
以遺傳學和科學為靈感的音樂自成一類,從蛋白質到隕石成分,所有事物都已被翻譯——即使並非總是悅耳動聽——至少在音調上是如此。帕亞克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逆轉錄病毒基因組記錄以及酶感染細胞後轉錄為 DNA 的數千個編碼字母作為她的基本公式。但她的最新作品更進一步,不僅僅是在鍵盤上敲擊基於核苷酸的音符(A、C、G 和 D,D 代替胸腺嘧啶)。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除了基本的鹼基對外,她解釋說,“我為氨基酸分配了音高”,氨基酸是在艾滋病毒進入人體細胞後產生的。她根據 20 種直接編碼的氨基酸對水的親和力(精氨酸是親水性最強的,異亮氨酸是疏水性最強的)對它們進行排序,並根據此特性在 A 小調音階上為它們賦予音符。在這首曲子中,帕亞克偶爾會用不同的樂器疊加氨基酸和核苷酸樂句,以創造音樂趣味,儘管她保持了音符序列與基因組的一致性。
帕亞克決定用小調創作這首曲子,以表達病毒引起的深刻悲傷。她過去基於 DNA 的作品包括對西尼羅病毒的描述。當艾滋病毒基因組的完整結構在2009 年被測序到單核苷酸解析度時,她開始對艾滋病毒基因組感到好奇,並決定探索它“只是為了我自己看看它聽起來會是什麼樣子。”
帕亞克說,從科學衍生的音符指令碼開始“比從頭開始創作更容易一些”,“因為音高已經存在了”。帕亞克是佐治亞大學臨床社會工作專業的研究生,並在業餘時間作曲。“我只需要考慮一些樂器、一些節奏、節奏,”她補充道。但與此同時,她說,僅僅是仔細檢查所有 9,181 個核苷酸轉化的音符是否都在正確的位置就增加了一些壓力。她感到承擔艾滋病毒比以前的其他基於基因組的音樂專案更具有“責任感”。她說,“只是因為知道這種疾病是如此具有破壞性和個人性,我就想確保所有音符都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