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如今,一個典型的新聞瀏覽過程始於我們早上登入自己偏好的社交媒體網站,以瞭解我們在睡覺時錯過的訊息。我們快速劃過高中朋友或遠親的表情包,對他們試圖用幾個字元的過度簡化、標題黨邏輯來嘲諷反對觀點的行為嗤之以鼻。在猶豫是否要點選“遮蔽內容”按鈕後,我們繼續瀏覽那些結論支援我們自己現有觀點的、與自己立場一致的內容。我們再花幾分鐘沉浸於自我肯定之中,然後退出登入,百思不得其解為何會有人持有與我們不同的想法。
這是一個在2016年大選期間登上全國聚光燈的劇本,而且隨著我們接近2018年中期選舉,這種情況似乎變得越來越普遍,尤其是在最近,當國家在卡瓦諾爭議和備受爭議的DACA裁決中搖搖欲墜時。
我們越來越依賴社交媒體平臺作為解讀和傳播政治資訊的媒介。因此,Facebook和Twitter等科技巨頭因其調解和審查這些討論的方式而受到密切關注。特別是,他們被指責為“假新聞”提供了安全屋——充斥著虛假資訊的線上內容,可能導致政治上的極端兩極分化。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看到關於當今世界塑造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最近一項令人不安的麻省理工學院研究顯示,“假新聞”的傳播範圍、速度、深度和廣度明顯超過了真相,當涉及到政治新聞而不是關於自然災害、金融或科學的報道時,這種影響更為顯著。
更令人擔憂的是,與假新聞氾濫是惡意的線上新聞機器人所為的觀點相反,有證據表明公眾實際上渴望假新聞。上述同一項研究發現,線上機器人同樣有可能傳播虛假和真實資訊,這表明假新聞氾濫的存在是因為人類,而不是網際網路機器人,透過偏愛虛假資訊來助長它。
心理學家推測,這種現象可以用人類固有的需要來解釋,即需要協調他們的觀察與他們現有的世界觀——一種避免所謂的認知失調的需求。例如,專門研究資訊心理學的心理學家馬克·惠特莫爾解釋說,“大腦天生會根據資訊是被視為接受還是威脅現有信念來接受、拒絕、錯誤記憶或歪曲資訊。”
因此,我們沒有被平衡良好、經過嚴格驗證的新聞內容所吸引,而是發展出了一種自我驗證的聳人聽聞內容的習慣,而由少數營利性科技公司控制的社交媒體行業,很樂意滿足我們的口味。
線上虛假資訊的危險是顯而易見的。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在2016年大選前幾周,四分之一的美國人訪問了假新聞網站,一些觀察人士推測,這些新的資訊來源在塑造選舉和操縱選民投票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資訊過剩導致許多人質疑我們國家一些長期存在的機構的完整性,例如我們的情報機構和媒體,動搖了對我們民主基石的信心。
那麼,我們如何激勵個人尋求準確的線上內容?頂尖學者們正在積極地探討這個問題,因為我們對“假新聞”現象仍然有很多不瞭解,但許多人認為問題的複雜性源於反對拒絕虛假資訊的強烈反向激勵。
處理和內化新資訊需要大量的腦力勞動,尤其當這些資訊與你現有的世界觀相沖突時。你需要評估資訊,考慮它是否與你的信仰一致,如果不是,則重組你的信仰系統以適應新的觀察。這需要脆弱性和承認你可能錯了的意願。簡而言之,這需要付出努力。
或者,可以選擇簡單地駁回與你現有世界觀不一致的資訊,而接受那些一致的資訊。面對大量相互衝突的資訊,誰又能說什麼是真正的事實,什麼是虛假的呢?如果你分不清,為什麼不讓生活變得輕鬆一些,而選擇支援你當前信念的東西呢?
那麼我們有哪些選擇呢?許多人認為,透過改革成年人的行為來解決這個問題,離問題的根源太遠了。另一種解決方案是利用早期教育來幫助個人認識到這些心理陷阱,並將批判性思維應用於他們所消費的資訊。目前,美國正在推動將網際網路資訊課程納入中小學課程。這項運動得到了兩黨的支援,旨在使事實核查在早期就成為個人的第二天性,這樣他們在一生中就不太容易受到受議程驅動的資訊來源的影響。雖然資料仍在不斷湧入,但最近一項針對15-27歲人群的研究顯示,媒體素養培訓使個人不太可能相信明顯虛假的說法,即使該說法與他們現有的政治觀點一致。
圍繞這一想法的立法已經在華盛頓州、康涅狄格州、羅德島州和新墨西哥州等州獲得透過,其中一些州現在在特定的公立學校提供媒體素養課程作為選修課。
中小學應該為學生提供他們發展成為有生產力、知情的社會成員所需的技能。隨著我們社會的發展,我們教授學生的課程也需要不斷發展。學校已經部分認識到這一點,透過將程式設計和計算機科學課程納入課程,以適應我們對技術渴求的社會,但我們需要更進一步,還要指導我們的年輕人如何正確地消費和傳播線上資訊。
為了解決我們作為一個社會所面臨的問題,我們需要進行許多艱難的對話,而這些對話能夠富有成效且持久的唯一方法是我們所有人都能夠就事實達成一致。現在,美國人認為他們看到的40%以上的新聞是虛假的,作為一個社會,我們還沒有完全做到這一點,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能做到。網際網路是一個了不起的工具,但要最有效地利用它,我們必須擁抱它的好處,同時也要了解它使我們變得脆弱的方式。如果學生們仍然在學校學習過時的做法,例如草書書寫,那麼他們不也應該學習如何負責任地瀏覽和消費網際網路嗎?
如果您想支援與這裡提到的類似的運動,請立即聯絡您當地的學校董事會官員,或參與到諸如Media Literacy Now和Digital Citizenship Institute等媒體素養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