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加強法醫學中的“科學”

為提高法醫學可靠性而設立的國家委員會可能遭受致命打擊

加入我們科學愛好者的社群!

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中,反映的是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基思·艾倫·哈沃德因強姦和謀殺罪被判入獄33年,這主要是基於咬痕證據。後來,他因DNA證據被證明無罪並被釋放。在他被監禁期間,真正的罪犯仍然逍遙法外並犯下了其他罪行。這種冤假錯案是糟糕科學的結果。咬痕證據已被證明沒有任何科學可信度,但它仍在法庭上被使用。對於習慣於在電視節目中看到犯罪被偵破的公眾來說,結果總是完美的,罪犯總是被定罪,他們認為法醫學是完美無缺的。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們正面臨著停止甚至逆轉法醫學改進方面取得的巨大進展的危險。

2009年,美國國家科學院評估了法醫學的現狀,令人震驚地得出結論,法庭上使用的許多技術實際上沒有任何科學依據。這意味著用來定罪被告的科學既不可靠,也不健全,不能在法庭上信任。為了回應這份報告,政府於2013年成立了國家法醫學委員會(NCFS),該委員會的任務是探討這些問題並提出改進建議(本文的所有作者都曾在NCFS任職)。該委員會由司法部和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聯合管理,在過去的四年中,委員會一直致力於找出問題並提出改進法醫學的建議。

現在,這一進展正面臨被破壞的危險。4月10日,在司法部長塞申斯的領導下,司法部拒絕延長NCFS的任期。NCFS的消亡是法醫學和刑事司法進步的一個巨大錯失的機會。NCFS彙集了包括法醫學科學家、法官、律師、受害者權益倡導者、執法部門和執業獨立科學家在內的各種利益相關者。NCFS是主流科學與支援和使用法醫學成果的群體(最顯著的是刑事司法系統)之間唯一的正式聯絡。在運作的四年中,NCFS在彌合科學和法律學科之間的差距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例如,NCFS發現“合理的科學確定性”之類的語言毫無意義,並建議不要在法庭上使用,因為它給人以科學有效性的錯誤印象。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更重要的是,NCFS建議所有法醫學技術在用於刑事調查之前都應經過獨立驗證。有些已經驗證過了;但還有太多沒有。咬痕證據就是一個例子;儘管缺乏任何科學基礎,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它仍然被法庭採納。去年,總統科學技術顧問委員會也指出,槍支識別和鞋類分析也缺乏科學依據。

醫療療法、飛機和電子裝置在常規使用之前都必須經過獨立實體的測試;公眾要求這樣做,並理所當然地認為已經發生了這種情況。鑑於在法庭上產生的“證據”的重大後果,公眾有權對法醫學技術抱有同樣的期望。獨立和公正的評估對於確定任何聲稱具有科學性的技術的功效至關重要。透過明確提出這一原則,NCFS樹立了一個重要的先例,它應該對法醫學的未來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現在,公眾應該要求這種驗證。

指紋和槍支分析等法醫學技術是執法部門為幫助破案而開發的。與DNA分析不同,這些做法並非源於科學,而是在一個二元的、對抗性的和絕對的法律系統中發展起來的,該系統要求判決有罪或無罪。相比之下,主流科學的功能是接受所有知識都是暫時的,確定性是用機率來描述的。這兩種方法在科學家和法律從業人員感知證據的方式之間產生了巨大的張力。

對於科學家來說,所有證據,無論是關於物理學中新粒子的訊息還是法庭上使用的證據,都必須具有可定義和可測量的確定性。任何諸如“匹配”之類的陳述都必須附帶關於測量誤差的警示資訊。人類進行的每次測量都存在一些統計誤差和不確定性。它可能很大,也可能小到可以忽略不計,但它的確存在。當指紋、彈道、材料分析和其他證據在法庭上使用時,我們需要知道所涉及的不確定性。真相,全部真相,只有真相。

司法部現在提議透過將其監督和發展轉移到該部門內的辦公室來改進法醫學。這與美國國家科學院報告和NCFS的建議恰恰相反。這是一個倒退,因為它強化了導致當前問題的條件,即把這門學科置於執法部門和檢察官的控制之下。司法部有很多忠誠的公務員,包括對正義充滿熱情的科學家,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司法部不是一個科學機構,很難看到法醫學如何在那種環境中成為真正的科學。科學只有在自由和獨立的情況下才能蓬勃發展;只有這樣,它創造的工具和技術才能真正可靠。

科學家和司法部可以進行必要的研究,使法醫學技術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或者他們可以退回到現狀,即未經測試的法醫學實踐僅僅因為過去存在就被法庭採納。宣佈證據是科學的並不能使其成為科學的。鑑於這種情況,我們對結束NCFS的決定感到困惑。關於法醫學有效性的問題不會消失。不解決這些問題將導致更多無辜的人被定罪。對於我們的社會來說,風險再也沒有比這更高的了。

Sunita Sah is a professor of management studies at Cambridge University, in the U.K., and Cornell University. Her research focuses on institutional corruption, trust, and decision-making. Connect with her on @ProfSunitaSah or LinkedIn.

More by Sunita Sah

Arturo Casadevall, M.D. Ph.D., is the Bloomberg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and Alfred and Jill Sommer Professor and Chair of the Department of Molecular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Johns Hopkins 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More by Arturo Casadevall

Suzanne Bell, Ph.D., is Professor of the C. Eugene Bennett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the Department of Forensic and Investigative Sciences, West Virginia University.

More by Suzanne Bell

S. James Gates Jr., Ph.D., is the Maryland University System Regents Professor, Distinguished University Professor, Center for String and Particle Theory Director, J.S. Toll Professor of Physics and Affiliate Mathematics Professor.

More by S. James Gates Jr.

Thomas D. Albright holds the Conrad T. Prebys Chair in Vision Research at the 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 where he is a professor and director of the Vision Center Laboratory. Albright co-chaired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committee on eyewitness identification, served on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n Forensic Science and is currently on the Human Factors Committee of the NIST Organization of Scientific Area Committees for Forensic Science.

More by Thomas D. Albright

M. Bonner Denton, Ph.D., is Galileo Professor of Chemistry & Professor of Geosciences at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He has made numerous 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 of chemical analysis as well as forensic science and has served on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Committees on the Assessment of Bullet Lead Elemental Composition Comparison and the Committee on Identifying the Needs of the Forensic Science Community.

More by M. Bonner Dento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