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眼神讀懂人心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這句話不僅僅是詩句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瞭解一個人的內心通常比了解他們的思想更容易。我們幾乎毫不費力地就能感受到伴侶的情緒,或者感覺到朋友不接受我們的計劃,即使他們一句話也沒說。但是,我們如何知道他們腦子裡在想什麼?我們如何獲得這種特殊的許可權,進入人類最私密的領域——思想?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觀察他們的眼睛可能是一種被忽視且有效的方式。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和“我能從你的眼睛裡看出來”這些短語聽起來確實很詩意。許多歌手、詞曲作者和作家都利用了這一點。但事實證明,眼睛真的可能是心靈的窗戶。關於眼睛,最棒的一點是:即使人們不想讓你知道他們的感受,他們也無法改變他們眼睛的行為。那麼,這是如何運作的呢?

首先要觀察的是瞳孔大小的變化。1960 年發表的一項著名研究表明,瞳孔的寬窄反映了資訊是如何處理的,以及它有多重要。在他們的實驗中,芝加哥大學的兩位實驗心理學家赫斯和波特要求男女參與者觀看兩性的半裸照片。女性參與者在看到男性時瞳孔增大,男性參與者在看到女性時瞳孔增大。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 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隨後的研究中,赫斯和波特發現,觀看男性半裸照片(而不是女性)的同性戀參與者也有更大的瞳孔。這不足為奇:畢竟,瞳孔也可以反映我們的興奮程度。但女性的瞳孔也會對抱著嬰兒的母親的照片做出反應。因此,瞳孔大小的變化不僅反映了我們的興奮程度,還反映了我們所看到的內容的相關性和趣味性。

這個想法在 1966 年由現任普林斯頓大學諾貝爾獎獲得者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領導的一項研究中得到擴充套件。他要求參與者記住幾個三到七位數的數字,參與者必須在兩秒後報出這些數字。隨著參與者必須記住更長的數字字串,他們的瞳孔大小會增加,這表明瞳孔大小與更普遍的資訊處理有關。瞭解某人在想什麼的第一步是深入觀察他們的眼睛。

除了粗略的資訊處理之外,我們的眼睛還會傳遞更敏感的訊號,其他人可以接收到這些訊號。考慮一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大衛·李最近領導的一項研究,該研究向參與者展示了其他人的眼睛影像,並要求他們確定這個人表達的是什麼情緒。事實證明,參與者僅透過觀察其他人的眼睛影像,就能高度準確地確定諸如恐懼和憤怒等情緒。

眼睛還可以揭示更復雜的現象:它們可以傳遞我們是在說謊還是在說實話。在 2009 年由猶他大學的安德里亞·韋伯及其同事進行的一項研究中,一組參與者被要求從秘書的錢包裡偷走 20 美元,而對照組沒有偷任何東西。不管參與者是否偷了 20 美元,實驗者都要求所有參與者否認盜竊行為。後來,透過分析參與者在否認盜竊行為時的瞳孔擴張情況,研究人員能夠比偶然情況更好地判斷參與者是否是小偷。與無辜參與者的瞳孔相比,謊稱盜竊的參與者的瞳孔大了一毫米。

我們的眼睛還可以很好地檢測人們喜歡什麼。為了實現這一點,有必要將瞳孔大小與某人正在看哪裡結合起來考慮。回想一下您最近一次去餐廳的經歷,在那裡您必須決定吃什麼。這些決定可能很簡單,例如,如果您馬上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在其他時候,此類決定可能意味著艱難的權衡,例如,在您應該吃什麼(沙拉)和您想吃什麼(漢堡)之間進行選擇。有趣的是:當決定很困難時,您的眼睛可能會在您正在考慮的不同選項之間來回切換,而我們的最後一次凝視往往是落在我們最終選擇的選項上。因此,透過觀察某人正在看哪裡,我們可以推斷出他們正在考慮哪些選項。

研究這種困難權衡的一種方法是向參與者提供金錢賭注,例如,有 20% 的機會贏得 100 美元,或者有 50% 的機會贏得 40 美元。在布朗大學的詹姆斯·卡瓦納領導的一項研究中,參與者被問及一些涉及收益和機率之間這種困難權衡的問題。參與者根據他們的決定獲得報酬——你可以想象他們非常認真地考慮選擇哪些選項!研究人員發現,決定越困難——也就是說,不同選擇之間的權衡越困難——參與者的瞳孔就越大。隨著選擇變得更加困難,我們的瞳孔會變大。

眼睛還可以告訴我們我們是否正在經歷不愉快的事情。在 1999 年的一項研究中,華盛頓大學的查普曼及其同事對 20 名參與者的手指進行了疼痛刺激。參與者在“可忍受”到“無法忍受”的範圍內對這種疼痛進行了評分。刺激被評為越無法忍受,參與者的瞳孔就越大。儘管體驗疼痛與觀看半裸照片截然不同,但它會引起類似的瞳孔反應。綜上所述,這表明瞳孔大小反映了感覺的強度,而不是這些感覺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因此,要推斷某人感覺好還是不好,除了他們的眼睛,我們還需要考慮情況的背景。

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可以從眼睛中讀取一切,而眼睛是我們應該關注的唯一訊號?在做出高風險的決定時——例如某人是否犯了罪——我們不應該僅僅依靠瞳孔擴張來做出判斷。毫無疑問,我們的“讀心能力”取決於背景。一般來說,與陌生人相比,你可能更擅長閱讀你愛的人的眼睛,因為你可以從驚訝的表情中辨別出他們正常的面部表情。匯聚的證據是幫助我們更好地評估他人感受的關鍵。但是,由於人們無法改變瞳孔的反應方式,因此眼睛是必不可少且經常被低估的資訊來源,它可以幫助我們與周圍的人建立更好的聯絡。

僅憑觀察別人的眼睛,可能無法讀出一個人確切的想法。這很好——因為從被觀察者的角度來看,思想的私密性得到了維護。但是眼睛告訴我們的比我們有時認為的要多得多——而且我們的眼睛,不像我們的嘴,不會說謊。

Christina Leuker is a PhD student at 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Human Development in Berlin. She studies how people make decisions with the help of behavioral experiments, eyetracking data and computational modeling. Follow her on Twitter @ChristinaLeuker.

More by Christina Leuker

Wouter van den Bos is a research scientist at 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Human Development in Berlin, and an assistant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He studie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developing brain and changes in learning and decision-making.

More by Wouter van den Bos
About Jon M. Jachimowicz

Jon Jachimowicz is a PhD student at Columbia Business School where he studies choice architecture and self-control. Amongst others, he works with Elke Weber and Eric Johnson. Jachimowicz works in collaboration with governments, public organizations, insurance companies, media/tech companies, the financial sector, and others.

More by Jon M. Jachimowic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