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還是不玩系外行星命名遊戲?

為系外行星命名的活動似乎像莎士比亞式的鬧劇

An artist's rendition of the exoplanet 51 Pegasi b

一顆系外行星飛馬座51b的藝術家 rendering 圖,它於 1995 年成為首個在太陽系外被發現的、圍繞類太陽恆星執行的世界。它的發現者建議將其命名為“伊壁鳩魯”(Epicurus),有些人已經稱其為“貝勒羅豐”(Bellerophon)。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的 NameExoWorlds 競賽中,您可以投票將其命名為“尼爾”(Neil)。

歐洲南方天文臺/M. Kornmesser/Nick Risinger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名字有什麼意義?

如果你同意莎士比亞的觀點,那麼名字就沒什麼意義,他在《羅密歐與朱麗葉》中沉思道:“玫瑰即使換個名字,聞起來依然芬芳。” 他的意思是,名字其實並不重要,因為它們不會改變被命名事物的本質。

或者,也許這太簡單化了。無論是古代創世神話還是現代公共關係活動,名字不僅僅是書寫符號或口語聲音的集合——它們是塑造現實的微妙但強大的工具。在這種觀點看來,名字非常重要,因為它會深刻地影響其持有者的身份、目的和命運。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人類自負的宏大廣度在這兩種觀點之間的深邃空間中激盪。因此,問“名字有什麼意義?”實際上是在思考我們的行為是否可能具有更大的意義,思考我們對命名的癖好是否能以某種方式賦予宇宙中哪怕是一小部分以持久的意義。(順便說一句,莎士比亞對此也很悲觀——讀讀他在《麥克白》中的著名獨白就知道了。)

8月11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宣佈,作為其“NameExoWorlds”競賽的 culminating,它將很快為 20 個行星系統分配官方名稱。IAU 由專業天文學家組成,是科學界公認的唯一有權指定和分類天體的機構。透過公開和半公開投票的流程,總共 15 顆恆星和 32 顆系外行星將獲得新名稱以及其官方目錄 designation。每個系統的候選名稱都是從 IAU 向世界各地的天文俱樂部和非營利組織徵集的 submissions 中選出的。您可以在 10 月 31 日之前在此處投票選出您最喜歡的名字。結果將於 11 月公佈。

行星在人類心理中佔據著特殊的地位,可能是因為我們就居住在行星上。我們大多數人對於恆星甚至整個星系缺乏給定名稱的概念都習以為常,但一顆沒有名稱的行星似乎令人感到不安。基於我們現在所知的一切,有充分的天體物理學和天體生物學理由懷疑,行星實際上比宇宙中幾乎任何其他事物都更值得擁有名字,因為它們作為名稱存在的基本途徑而獨立存在,透過生命的起源和有情眾生的進化——宇宙中微小而有自我意識的部分,有幸命名所有其他事物。因此,如果您關心生命,或者關心生活在“世界”中的意義,您就應該關心行星,無論是圍繞我們的恆星還是其他恆星,而且當您給某物命名時,更容易關心它。

到目前為止,系外行星的唯一官方名稱來自一個平淡、缺乏想象力、幾乎是演算法化的過程。每個系外行星通常以其恆星的名稱命名,並在恆星名稱後新增一個小寫字母來區分其發現順序。由於行星的恆星幾乎總是在行星本身之前被發現,因此攜帶行星的恆星會收到一個小寫字母“a”。因此,圍繞恆星發現的第一顆行星將獲得“b”,第二顆獲得“c”,第三顆獲得“d”,依此類推。如果攜帶行星的恆星是多星系統的一部分,則命名會變得更加複雜。半人馬座阿爾法星是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系統,擁有兩顆類太陽恆星,半人馬座阿爾法星 A 和 B。一顆行星已被初步探測到圍繞半人馬座阿爾法星 B 執行。因此,它將獲得名稱半人馬座阿爾法星 Bb

儘管這個系統可能很繁瑣,但更糟糕的是,大多數恆星除了其目錄 designation 之外根本沒有名稱。在許多情況下,恆星因此將以科學專案的各種細節命名,這些專案透過發現其行星系統而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這導致系外行星擁有像“2MASS J04414489+2301513b”或“MOA-2007-BLG-192Lb”這樣笨拙的名稱。

儘管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已經發現並確認了 2,000 多顆系外行星,但 IAU 在幾年前之前一直對命名它們的話題保持沉默。它打破沉默的原因可以追溯到 2006 年,當時 IAU 因將冥王星降級為“矮行星”地位而聞名(臭名昭著?)。這一決定激怒了普通民眾和一些科學家,包括 NASA“新視野號”冥王星任務的首席研究員艾倫·斯特恩(Alan Stern)。在他畢生致力於研究的世界被降級後,斯特恩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同事與 IAU 展開鬥爭,以贏得公眾的內心和思想。

系外行星及其平淡的、IAU 強制執行的名稱對於任何想要表明該聯盟與公眾輿論脫節的人來說都是一個容易攻擊的目標。因此,斯特恩和幾位同事成立了私營公司 Uwingu,該公司為系外行星和火星上的隕石坑提供眾包命名服務。與 IAU 不同,IAU 禁止以寵物、在世人物、受版權保護的材料或意識形態色彩濃厚的人物命名天體,而 Uwingu 的限制則較為寬鬆。您可以以您的寵物貓、穆罕默德或賈斯汀·比伯的名字命名隕石坑或整個行星。該公司的批評者指出,考慮到 Uwingu 的名字未獲得 IAU 的批准,這些服務的價格很高。提議一個名字需要 9.99 美元,並且名字需要 1,000 票(每票 99 美分)才能有資格與特定的行星或火星隕石坑關聯。作為這一切的回報,提議者將收到一份證書,確認新的天體名稱。

所有這些都使 Uwingu 看起來與多年來湧現的許多詐騙計劃非常相似,這些計劃向輕信的買家兜售月球上的房地產和恆星的命名權。但是,值得讚揚的是,該公司的一些資金用於支援科學研究和教育的基金。

IAU 已經兩次反擊 Uwingu。它的第一次反擊是一系列新聞稿,宣告它認為 Uwingu 和所有其他獨立的、商業的天文命名工作都是非法的騙局。斯特恩後來告訴 Space.com,其中一篇新聞稿導致 Uwingu 的銷售額在一個週末內暴跌了 100 倍。緊隨其後的是 NameExoWorlds 的宣佈,這是 IAU 自己完全免費的眾包系外行星命名活動。

對目前開放投票的候選名稱的審查並沒有使 NameExoWorlds 活動或 IAU 看起來比 Uwingu 好多少。再次引用巴德的話,“願你們兩家都遭瘟疫!”

首先,一些名稱似乎違反了 IAU 備受推崇的規則。例如,IAU 宣告不允許為宿主恆星及其周圍的行星提議相同的名稱,但武仙座τ行星系統的一個條目建議將恆星和行星都稱為“Alfraganus”。IAU 還堅持認為,提議的名稱必須是“可發音的(在某種語言中)”,但仙女座υ行星系統的一組候選名稱由無法發音的“DOSEBG”、“DOSPS”、“DOSLD”和“DOSRM”組成。

候選名稱中還奇怪地過量出現了日語名稱,諸如“Sakura”、“Kagura”和“Hikari”之類的名稱在各個系統中反覆出現。還有三項提案提議以日本太陽女神“天照大神”(Amaterasu)命名。有人提議以日本大豆、日本甜點或著名的日本職業摔跤手的名字來命名行星系統的所有已知內容。這可能僅僅是由於熱情的日本天文俱樂部過度代表,而不是惡意嘗試操縱 NameExoWorlds 系統,但對於 IAU 來說,讓這種失衡持續到投票階段似乎顯得業餘。

在其他地方,許多名稱都是輕率的、不合邏輯的,即使對於寵物來說也值得懷疑,更不用說行星了。更糟糕的是,似乎其中一些名稱取代了更周到和悅耳的建議。福瑪哈特 b 系外行星的共同發現者之一保羅·卡拉斯(Paul Kalas)在他提供給 IAU 的一份宣告中提議將系外行星命名為“Phantasos”。這個名字來自希臘夢神,是對卡拉斯的血統以及多年來許多天文學家認為他夢見了福瑪哈特 B 的事實的詩意參考。然而,“Phantasos”並未列在為該系外行星列出的選項中;相反,您可以投票將其稱為“忍者”(Ninja)或“悠閒的魚”(Leisurely Fish)之類的名字。儘管舊的命名系統很笨拙,但它可能比這更好。

當然,提出挑釁性的選擇才是重點——畢竟,是我們人民在選擇,而且據推測,有爭議的民主程序將讓最好、最合適的名稱勝出——儘管 IAU 尚未詳細說明它打算如何避免網際網路投票中舞弊的危險。也許確實如此,無論是 IAU、Uwingu 還是任何其他活動,最好都將系外行星命名視為一種異想天開的分歧。畢竟,有太多的行星需要命名——僅我們星系中可能存在的數千億顆行星就超出了我們貧乏的詞彙量。

那麼,系外行星的名字有什麼意義呢?要確定無疑,至少需要用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太空望遠鏡研究它們。更好的做法是親自拜訪它們,或者至少以矽的形式。假裝我們目前瞭解的足夠多,可以明智地命名它們,這似乎是虛榮地過早了。在一個更完美、更有希望的世界裡,我們可以將它們的所有名字都視為暫時的,僅僅是佔位符,以便有一天在異星太陽下收集到的更好證據的光芒中得到確認或廢棄。

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可以從 IAU 的選擇中投出的唯一有信心的票將投給行星宿主脈衝星 PSR 1257+12 的一個提議名稱:“傲慢”(Hubris)。

Lee Billings is a science journalist specializing in astronomy, physics, planetary science, and spaceflight, and is a senior editor at 大眾科學. He is the author of a critically acclaimed book, Five Billion Years of Solitude: the Search for Life Among the Stars, which in 2014 won a Science Communication Award from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In addition to his work for 大眾科學, Billings's writing has appeared in the New York Time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the Boston Globe, Wired, New Scientist, Popular Science, and many other publications. A dynamic public speaker, Billings has given invited talks for NASA's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and Google, and has served as M.C. for events held by National Geographic, the Breakthrough Prize Foundation, Pioneer Works, and various other organizations.

Billings joined 大眾科學 in 2014, and previously worked as a staff editor at SEED magazine. He holds a B.A. in journalism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ore by Lee Billing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