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一部泰坦尼克號續集正在製作中。不,這不是第二部電影;而是一艘第二艘船。雖然大多數人滿足於簡單地記住這艘偉大的船隻,但一位名叫克萊夫·帕爾默的澳大利亞億萬富翁和他的團隊正在建造這艘最豪華、傳奇的遠洋客輪的近乎相同的複製品——並進行了一些更新。自2012年以來,新泰坦尼克號的建造工作一直在中國進行。據稱,它的處女航將不是穿越冰山林立的北大西洋,而是從中國到迪拜,時間是2022年。從那裡,這艘船將前往英國南安普頓,並沿著與原船完全相同的路線航行。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它將繼續環球航行。
泰坦尼克II號將在其建築、客艙佈局、等級類別、餐廳和用餐室方面與原船相同——乘客和工作人員還將穿著正宗的服裝。但最新版本將配備新的和改進的技術和安全功能,以期阻止另一場災難。與原船不同,這艘船將採用柴油動力而不是燃煤動力,但標誌性的四個煙囪將保留。乘客可以期待九層甲板和840個特等艙,可容納2400名乘客和900名船員。泰坦尼克II號增加了一個額外的安全甲板——與原船不同,它擁有足夠數量的救生艇——以及更寬的船體,這將提供額外的水上穩定性,符合所有21世紀的法規,並且還擁有現代導航技術,可以識別任何威脅它的冰山。
即使泰坦尼克II號與冰山相撞,它的命運也幾乎肯定會與它的同名船隻不同。雖然每個人都熟悉導致這場最偉大的海上悲劇的冰山,但這並沒有講述全部故事。冰山確實促成了這場災難,但最近的研究表明,真正使原泰坦尼克號沉沒的是船隻的鋼材。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原泰坦尼克號由造船公司哈蘭德與沃爾夫於1909年至1912年間建造,是當時建造的最大的船隻:她近900英尺長,25層樓高,重達46000噸。憑藉所有最新的先進裝置,泰坦尼克號被當時一家名為造船者的受人尊敬的期刊視為“永不沉沒”的船隻。即使在最糟糕的撞擊中,該團隊也將其設計為漂浮兩到三天。然而,1912年4月14日,泰坦尼克號遇到了她的剋星,當時這艘船擦過一座冰山,冰山撕裂了她的船體。在短短三個小時內完全被海水吞沒,這艘永不沉沒的船隻的沉沒震驚了世界。
然而,在1985年在海洋中找到這艘船的殘骸後,事實證明冰山並不是唯一的問題。羅伯特·巴拉德是一位從美國海軍行動中改道的海洋學家,他和他的團隊是第一批發現殘骸的人。“我們為正在慶祝而感到尷尬,”他後來告訴60 Minutes;“突然間我們意識到我們不應該在別人的墳墓上跳舞。”巴拉德在勘測這艘偉大船隻的殘骸時注意到,這些殘骸距離該船發出求救訊號的地方有數英里之遙,這解釋了為什麼花了70多年的時間才找到它們——但他錯誤地表示這艘船“原始如新”,像“博物館的展品”。泰坦尼克號被撞成碎片,部分埋在海底的淤泥中,掩蓋了導致其覆滅的損壞。藉助聲納,隨後幾年出現在現場的法醫團隊繪製了船首前六個“水密”艙室中的多處裂口。
材料科學家們對據稱堅不可摧的艙室出現裂縫的訊息感到震驚,並開始認真調查該船的設計。在回收了一些船體碎片後,加拿大國防研究機構——大西洋(DREA)在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的科學家們揭示了該船的致命缺陷,這在當時的海軍建築師看來是完全聞所未聞的。
DREA的科學家們使用儲存下來的船隻碎片,發現了兩個主要的材料失效:一個是鋼製船體,另一個是鐵鉚釘。該團隊首先檢視船體,注意到回收的鋼材碎片具有鋸齒狀、鋒利的邊緣,像碎玻璃一樣。在研究人員製作了樣品複製品後,他們將複製品浸入與北大西洋海洋溫度相當的冰鹽水溫度中。當他們刺穿鋼材時,它以完全相同的方式斷裂。科學家們確信:雖然冰山一定是災難的催化劑,但正是被稱為脆性斷裂的現象使泰坦尼克號沉沒。
脆性斷裂是一種不穩定的失效過程,發生在許多金屬中,當某些現象觸發相變時,使材料從柔韌變為剛硬。脆性斷裂的一些最常見原因包括低溫暴露、鋼材中硫含量高以及高衝擊速度——而所有這些都在泰坦尼克號撞船當晚出現。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的冶金學家蒂姆·福克評論說,雖然其主要結構中使用的鋼材強度足夠,但冰水溫度促使金屬快速而容易地斷裂。這種被稱為韌性到脆性轉變的相變基本上使泰坦尼克號的船體像瓷器一樣在撞擊時破碎,讓水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湧入。每個因素本身都可能使泰坦尼克號沉沒,但衝擊力、硫含量和低溫共同作用,使得冰山的撞擊幾乎沒有給該船留下生存的機會。
DREA團隊的第二個重點是用於將船體鋼板固定到泰坦尼克號骨架上的鐵鉚釘。研究人員進行了與船體艙室相同的測試,結果震驚了:又出現了脆性斷裂。高應力碰撞和低溫海水在另一個地方註定了這艘船的命運。當泰坦尼克號以每小時26英里的速度撞擊冰山時,鉚釘很容易被剪斷。在較低的衝擊速度或高於韌性到脆性相變的溫度下,鉚釘會在失效之前變形。但船體和鉚釘的失效結合在一起,使得水的滲入速度最終吞噬了整艘船,比其建造者預期的快24倍。
因此,泰坦尼克號的沉沒不僅是一場歷史悲劇,也是一場工程悲劇:鑑於船舶建造時海軍建築師可用的知識,無法預測或預防這艘最豪華的遊輪的致命撞擊。然而,泰坦尼克II號的建造者們非常清楚他們在最新型號的泰坦尼克號上使用的材料特性。
雖然尚未開始售票,但那些確實購買船票的人可能會去重現臭名昭著的沉沒場景,但他們可能會失望。船體已經過重新設計,以保持船舶在航行過程中的漂浮。泰坦尼克II號的船體不再是鉚接的,而是焊接封閉的,並且整艘船的結構都採用21世紀的鋼合金製造,這種合金在低溫下不會破碎。雖然新船的結構已經解決了材料問題,但泰坦尼克II號可能只會變成億萬富翁的白日夢。
像任何船隻一樣——即使是像泰坦尼克號這樣迷人的船隻——命運仍然有可能將這個5億美元的專案送入它自己的水墓。雖然歷史迷們對第二艘泰坦尼克號在原船下水整整110年後下水而歡呼雀躍,但許多人持懷疑態度。如果說有什麼地方會考驗命運、激怒波塞冬的憤怒、觸動因果報應或其他什麼,那就是自願登上註定要失敗的船隻的克隆體,這艘船隻曾在海上遭受悲慘命運。“如果這真的是對人類的達爾文主義考驗,”《時尚先生》的莎拉·倫斯說,“我們正在失敗。”
泰坦尼克國際協會主席查爾斯·哈斯等其他人則“更願意記住泰坦尼克號的真實面目,而不是不完美的近似物。”哈斯在一封電子郵件中指出,在1993年和1996年的探險中潛水看過原船,並會見了許多幸存者——現在都已去世——無論泰坦尼克II號多麼相似或技術多麼先進,他都不會購買船票。這與“沒有人努力建造盧西塔尼亞II號或亞利桑那號戰列艦的複製品”的原因相同。“這是一個關於敏感、尊重和體貼的問題,”哈斯說;“我們紀念悲劇和那些在悲劇中喪生的人,而不是複製它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