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1971年11月,阿拉巴馬州伯明翰市的居民擔心他們的生命安全,當時一種被稱為“逆溫”的大氣現象將工業空氣汙染物滯留在城市中並使其濃度升高。這裡的居民對工業空氣汙染並不陌生——有故事說,人們上班走一小段路後,到達辦公室時會換掉他們的白襯衫,因為襯衫已經變黑了。這是居民們見過的最嚴重的空氣汙染事件;伯明翰發現自己陷入了健康危機。
傑斐遜縣衛生局正式要求伯明翰市23個主要空氣汙染排放源將其排放量減少60%。這一要求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了,尤其是被該市最大的排放源忽視。在缺乏州和地方法律選擇的情況下,環境保護署(EPA)介入,並在該聯邦機構歷史上首次。它援引了《清潔空氣法》下的緊急權力,採取執法行動以減少空氣汙染。在隨後的幾天裡,汙染源的空氣排放量減少和天氣變化共同導致伯明翰的汙染物水平下降。
科學家和醫學博士早就知道空氣汙染與肺部和心臟疾病有關,這些疾病會導致過早死亡和預期壽命縮短。這種科學證據在很大程度上是空氣汙染法規存在的原因——為了保障美國人的健康和安全。事實上,科學證據已成為保護公眾健康的里程碑式法律的基石,包括《清潔空氣法》、《消費品安全法》和《聯邦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法案》——僅舉幾例。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今天,憂思科學家聯盟(UCS)釋出了報告《特朗普時代的科學狀況:已造成的損害、吸取的教訓和前進的道路》,該報告詳細列出了本屆政府執政頭兩年期間對以科學為基礎的公共保障措施的全面攻擊。雖然這些攻擊發生在所有機構,但其中許多發生在環保署。很明顯,自上任第一天起,科學以及環保署利用科學的過程就已成為本屆政府的目標。
本屆政府已經表現出對環保署保護美國人健康的使命的蔑視。2018年10月,環保署的高階官員解散了兩個科學諮詢小組,這些小組就空氣中細顆粒物和臭氧對公眾健康的影響提供指導。今天,美國有超過1.24億人居住在臭氧水平不健康的地區,超過2300萬人居住在有害顆粒物水平的地區。為什麼要解散對保護我們的健康如此關鍵的小組?該機構不記得它的歷史了嗎?它不記得伯明翰了嗎?
本屆政府已經開始實施的空氣汙染倒退措施將使美國每年過早死亡的人數增加多達4萬人,同時還會因疾病而損失數萬個工作日和上學日。空氣汙染控制並非唯一正在喪失的保護措施。2017年,環保署領導層決定不停用一種名為毒死蜱的致命農藥——儘管該機構自己的科學家已經證實,需要停用該農藥以保護接觸該農藥的人,特別是兒童。2018年8月,美國第九巡迴上訴法院命令環保署停用該農藥。該機構的回應是請求法院重新考慮其裁決——換句話說,它請求法院允許其繼續傷害兒童。
環保署的政治任命人員所做的不僅僅是試圖倒退該機構制定的公共保障措施。他們還在努力確保未來科學證據不能被考慮。2018年4月,環保署提出了一項名為“加強監管科學透明度”的規則。儘管標題積極,但該提案將阻止環保署使用關鍵的健康研究,除非參與者的私人健康資訊公開。例如,根據這項擬議的規則,環保署決策者將無法使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六城市”研究來為基於科學的空氣汙染政策提供資訊,該研究證明了長期接觸空氣汙染與過早死亡風險之間的聯絡。如果科學證據不能用於規則制定,這肯定會導致對人類和環境造成更大的危害。
環保署還提出了縮小對其法規益處的考慮範圍,這再次嚴重損害了對公眾健康和環境的保護。換句話說,該機構正在設計一種成本效益方法,其中法規施加的貨幣成本通常會超過疾病和過早死亡的預防。這並非誇大其詞。在神經毒素汞的空氣排放案例中,環保署正在使用這種擬議的方法來說明,要求發電廠減少汞排放的財務成本遠遠超過任何健康益處。
新一屆國會提供了新的機會,以確保保護我們健康的科學證據和程式在聯邦機構中保持完整。憂思科學家聯盟的報告詳細提出了給國會的建議,即利用他們的權力追究特朗普政府及其機構領導人在保護公眾健康和安全方面的責任。該報告還概述了科學界及其支持者如何成功有效地反擊這些反科學行動的許多方法。科學家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站出來反擊本屆政府對科學的攻擊,他們的記錄表明,一旦他們參與到民主程序中,他們就是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
現在不是20世紀70年代的伯明翰了。不應該等到出現濃重的黑色煙霧,環保署才介入並履行其保護公眾健康和環境的職責。我們已經告別過去,因為科學進步使我們能夠更好地瞭解讓我們能夠長壽和健康生活的條件。科學告訴我們,還有更多工作要做,以改善人們的生活——我們的空氣和水需要更清潔,我們需要為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做好準備,我們的環境中還有殘留的毒素需要清理。這就是環保署存在的意義:保護我們和我們的環境;確保我們過上健康、富有成效的生活。特朗普政府需要聽取科學的意見,讓該機構履行其職責。生命攸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