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人類的進化與我們居住空間的發展緊密相連。所有預測都表明,到2100年,我們的星球將幾乎完全城市化。工業革命加速了這一程序,導致快速城市化,而現在城市化已進入真正的爆發階段。關於我們城市未來的預測通常與反烏托邦式的描繪聯絡在一起,即城市因嚴重的汙染、交通擁堵和過度擁擠而陷入困境。
然而,我們不應忘記,城市一直是思想蓬勃發展和社交創造力的場所。事實上,當前關於智慧城市的烏托邦式願景將下一代城市空間設想為可持續的大都市,這些大都市促進社交聯絡,刺激創業精神並解放人類的流動性。19世紀法國詩人查爾斯·波德萊爾描述了漫遊者 (flâneur),即現代大都市的藝術家詩人:一個在城市中漫無目的遊蕩的人,在探索其廣闊空間的同時享受著充分的自由。
除了這種對個人流動性的浪漫概念之外,城市居民的行動自由的真實程度是多少?在過去十年中,複雜性科學的進步使我們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剖析密集城市地區人類流動性的細微細節,從而能夠更具戰略性地規劃我們的建築環境。這一突破是由智慧手機革命引發的,智慧手機革命使得追蹤和記錄數百萬智人 (Homo sapiens) 的運動成為可能。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挖掘這些“大資料”揭示了人類漫遊的突發性——短暫的密集活動時間段之後是較長的緩慢活動時間段——這需要在城市規劃中做出特別的響應。這些研究雖然引人入勝且具有突破性,但主要是在北美或歐洲的大批智人 (Homo sapiens) 部落中進行的,他們生活和漫遊在主要是平坦的城市中,這些城市在其邊緣擴張,凝結成城市蔓延。因此,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承認這些資料具有啟發性,但它們從根本上來說僅限於水平運動。
然而,亞洲的城市景觀截然不同,呈現出一種向上蔓延的特性。亞洲正在進行的密集城市化以一種特定型別城市的出現為特徵,即垂直城市。事實上,垂直性被認為是應對高人口密度的有效手段之一,特別是為了克服與城市蔓延相關的公共交通的已知低效率。隨著城市化程序的積極推進,我們如何才能最好地利用垂直性來建設更宜居和更適宜居住的城市?
雖然全球各地每天都在豎立大量全新的摩天大樓,但我們對垂直人類移動性的瞭解卻少得驚人。這與我們對水平人類移動性的知識和理解深度形成鮮明對比。這些垂直城市的居民在三個維度上漫遊——向上、向下和橫向。我們的日常活動包括一系列的上下跳躍,透過樓梯和自動扶梯穿梭樓層,並透過電梯從地面以上的高層到達地下幾層的地下室。
這種垂直移動性使我們能夠重新構想和重新配置城市空間。例如,現在在東京一棟建築的40層找到酒店大堂,在新加坡一座塔樓的立面中嵌入花園,在首爾一個體育中心的屋頂上設定網球場等等,這已變得很常見。這些是數億亞洲城市居民在垂直城市中生活的可能性和現實。這個龐大的智人 (Homo sapiens) 部落可以被稱為直立人 (Homo verticalis)。
考慮到垂直城市景觀的性質,直立人 (Homo verticalis) 能夠多麼自由和多麼好地漫遊?我們應該首先將平坦城市的基本地形特徵與垂直城市的基本地形特徵進行對比。從鳥瞰的角度來看,平坦的城市類似於迷宮般的結構,提供了巨大的漫遊機會,其特點是在任意兩點之間存在大量連續的路徑。
然而,任何計劃從摩天大樓的觀景臺前往鄰近建築物屋頂酒吧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必須先下到地面層並穿過幾個街區,然後再重新向上。因此,這個迷宮將變成多層的,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各種可能的路線,這些路線延伸到城市中最高建築的每一層並貫穿其中。
雖然在垂直城市中漫遊的潛力似乎是無限的,但直立人 (Homo verticalis) 在這種人造環境中面臨著許多障礙。在許多新建築中,即使上下一層也需要乘坐電梯,因為樓梯隱藏在主幹道之外。在購物中心,自動扶梯的戰略性定位是為了限制漫遊,其商業動機顯而易見。同樣,每天為數百萬通勤者服務的地鐵站的設計既促進又阻礙垂直流動性,旨在防止高峰時段車站過度擁擠,同時在緊急情況下實現高效疏散。
為了揭示垂直城市中隱藏的障礙並識別促進移動性的因素,設計師和城市規劃者應與複雜性科學家緊密合作,以繪製迄今為止未知的垂直人類移動模式。經濟高效的感測器追蹤此類垂直運動的出現,可以幫助生成大資料,這將為這些模式提供重要的啟示。這些新知識對於建立新的設計原則至關重要,這些原則可以提高垂直城市世界的流動性,從而提高宜居性。
只有到那時,直立人 (Homo verticalis) 才能成為新一代漫遊者 (flâneur),盡情享受在所有三個維度上自由漫遊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