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我們數字化、網路化的世界中,成為模因的隱喻(如“雲計算”、“智慧”技術和“物聯網”)可能是對人類進行技術社會工程的強大工具——這意味著它們塑造了關於現實的對話和信念;使錯覺永久化;並促成自滿情緒。正如喬治·萊考夫(George Lakoff)和馬克·約翰遜(Mark Johnson)在他們經典著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很久以前所展示的那樣,隱喻是普遍存在的,是人類交流、理解和體驗世界的基礎。但它們總是不完整的;它們必然強調對事物的片面看法。
數字技術隱喻的問題在於,被忽略的通常是最重要的。它們掩蓋的比揭示的更多,並透過扭曲對話、期望和對技術與人之間關係的理解來產生力量。下面幾個例子可以證明這一點。
雲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世界塑造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早期,一個簡單的流程圖解釋了網際網路的工作原理:世界各地的人們透過本地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和一朵蓬鬆的雲連線到彼此。例如,A 會連線到 ISP A,然後連線到雲,然後從雲中連線到 ISP B,然後連線到 B。
雲中發生了什麼?各種網路互連以交換和路由流量,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大多數時候,這些細節並不重要,而且也很複雜,難以解釋。雲的形象充當了一個認識論的黑匣子,複雜性被傾倒和隱藏其中。
但是“雲”不再只是網際網路圖紙中心的影像。它現在被用來描述除網路互連、路由等之外的許多其他服務。當人們提到雲服務、儲存或計算時,他們通常試圖將這些服務黑箱化,就好像細節仍然不重要,而且仍然複雜得難以解釋。
但它們確實重要,而且根本不難解釋。
您只需將“雲”替換為“在別人的計算機上”。要了解其中的區別,請停下來思考一下,例如,將您在照片、訊息或其他資料中捕獲的所有記憶“儲存在別人的計算機上”為什麼重要。您可能會關心服務提供商和計算機所有者的可信度。它們不一定相同!
您可能會關心這些計算機是否安全,它們位於哪裡(例如,哪些國家?),以及還有誰可以訪問它們。坦率地說,只有更細緻地瞭解這些服務,我們才能評估將記憶外包給第三方意味著什麼,並質疑誰在進行哪些思考,誰獲得了什麼權力,以及這種外包如何影響我們的基本人類能力。
智慧
與“雲”類似,“智慧”是用於各種數字技術的流行語——智慧手機、智慧電網、智慧汽車、智慧服裝、智慧烤麵包機等。這些以及許多其他被標記為“智慧”的工具的共同之處在於,這些工具(據稱)利用資料和計算能力來改進或增加功能。這個隱喻吸引了我們對技術進行擬人化的傾向。我們把一些智慧歸因於工具,即使我們知道它是人工的。但是,人工智慧的型別、它的工作方式(或不工作方式)、誰擁有或控制它,以及許多其他在不同示例中差異巨大的細節都隱藏在一個認識論的黑匣子中。
“智慧”混淆了不同形式的智慧,使評估程度和種類上的差異更加困難。對於烤麵包機來說,智慧與汽車的智慧截然不同,但作為一個隱喻模因,“智慧”足以搶先進行細緻的評估。這是一種吸引投資者、銷售產品併為技術的快速採用鋪平道路的有力方式。“智慧”似乎是毫不掩飾的好,肯定比“愚蠢”更好。
但如果你停下來想一想,那就太荒謬了。“愚蠢”的技術有時更好。例如,現金是一種非常有用的“愚蠢”技術。但是,智慧/愚蠢的二分法本身就相當愚蠢。“智慧”的評估幾乎總是一個程度問題,這取決於技術、涉及的人和環境。
每當使用“智慧”這個詞時,在它前面插入“據稱”。不要自滿。開啟黑匣子,批判性地思考誰會變得更聰明,如何變得更聰明,以及目的是什麼。
物聯網
網際網路連線人。網際網路的巨大社會價值歸因於人類之間的交流,無論是在經濟交易、社會互動、政治辯論還是無數其他創新和創造性活動中。
物聯網是一個強大的隱喻,它用“物”代替了人。這些“物”包括感測器、手機、裝置、汽車、房屋等——所有這些都是所謂的智慧技術社會環境的組成部分。人去哪兒了?他們漸漸淡出背景,成為被所謂的智慧技術社會系統所滿足的被動消費者,幾乎與裝置和其他程式設計和管理的物品沒有什麼區別。
免費
最後讓我舉一個例子來結束。那就是“免費”一詞被惡意地用來描述線上內容和服務。這個隱喻之所以有效,是因為線上內容和服務通常在狹義上是免費的,即沒有貨幣價格需要支付。但請記住,總是有代價的。免費的神話塑造了數百萬人的信念、偏好和期望,這助長了監視資本主義。
將“免費”替換為“用資料支付”和“可能用注意力、勞動、信任甚至你的思想支付”。現在,您可以開始評估隱藏在盒子裡的東西。
在《重塑人性》中,我們深入探討了這些例子以及更多例子。我們主要關注的問題之一是,對所謂的智慧技術進行物化會使人類自身面臨風險。當我們集體沿著通往所謂的智慧技術社會系統的道路飛奔時,這些系統有效地管理著我們越來越多的生活,我們就有可能外包太多關於人性的重要事物,並變得越來越可預測,更糟糕的是,像機器中的單純齒輪一樣可程式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