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1984年,當里根總統指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建造一個永久有人空間站時,沒有人能夠預測到近四十年後它將在人類太空探索中發揮的關鍵作用。
國際空間站(ISS)耗時12年建成,得到了16個國家的支援,自2000年11月以來一直有人駐守。這是一項任何標準衡量下都堪稱偉大的成就——空間站重達一百萬磅,是有史以來建造的最昂貴的單件物體。而且它應該是這樣的。
國際空間站真可謂是人類成就皇冠上的一顆明珠,它為美國及其合作伙伴在已知最嚴酷的環境中提供了一個可執行的前哨站。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其生命週期內,來自18個國家的230多名訪問者進行了2400多項實驗。空間站的宇航員在217次以上的太空行走中記錄了超過1300小時的艙外活動(EVA)。在他們的生命週期中,青少年們見證了技術的不斷革新,其中一些完全是太空訪問和研究的成果。
但這項創新奇蹟並非總是得到應有的支援。
自從阿波羅計劃的高峰期以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一直因過於關注維持太空梭而犧牲深空探索而受到批評。毫不奇怪,政治支援和資金也因此萎縮。事實上,1993年,空間站僅僅以一票之差在眾議院險遭終止。
然而,儘管自2011年太空梭退役以來很少有人關注,但一個新的、重新煥發活力的機構正在崛起,其願景應該能夠吸引甚至憤世嫉俗者。根據《太空政策指令1》(SPD-1),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國際空間站國家實驗室正在加速國家向商業太空領域的推進。隨著預計未來將出現萬億美元的太空經濟,國際空間站可以在該行業的形成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在國際空間站上,一系列基礎和應用研究專案正在進行中,參與公司包括波音、安海斯-布希、賽諾菲、LambdaVision、Space Tango、空中客車和泰雷達因·布朗工程公司。國際空間站實際上是首屈一指的太空研發實驗室,各公司正在利用距離地球250英里的人類前沿的微重力來解決地球上的問題。
除了六月份宣佈的允許在國際空間站上建立更多商業夥伴關係的重大政策轉變外,其他重大里程碑也在進行中。上個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波音公司組裝了用於將太空發射系統和獵戶座飛船首次發射到月球的大型核心級火箭的80%部件:阿耳忒彌斯1號。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新”的促進和鼓勵商業部門的職責並非新鮮事。畢竟,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已經孕育了人類歷史上一些最偉大的技術發展。今年晚些時候,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商業載人運輸將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為國際空間站補給。
但是,任何人都不應理所當然地認為維持這個軌道立足點的艱鉅任務是理所當然的。儘管國際空間站受到地球磁場的保護,但它所遭受的衝擊相當於二戰中中途島戰役中的航空母艦所遭受的衝擊。太空梭老將艾爾文·德魯一年前在美國商會回憶起他在艙外活動中遇到的國際空間站外部表面像剃刀一樣鋒利,這是因為低地球軌道環境的噴砂效應造成的。
僅僅維持空間站的執行狀態本身就是一項成就。幾十年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作為主承包商的波音公司已經擴充套件並最大化了該平臺,將其作為一個試驗檯,以充分發展我們對微重力對代謝系統影響的理解。畢竟,人類是脆弱的。但是,《太空政策指令1》(SPD-1)大膽地規劃了人類前往月球、火星及更遠地方的探索路線。
以國際空間站為出發點,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最近宣佈的月球門戶計劃將成為準備和推進人類前往火星的平臺。套用局長吉姆·布里登斯廷的話,門戶將成為永久性的月球指揮艙。
到2024年,門戶將促進阿耳忒彌斯1號的任務目標,即讓宇航員在月球南極附近著陸。但是,沒有國際空間站,我們就無法從這裡到達那裡。空間站上進行的大部分研究旨在解決人類在深空長期生存的挑戰。國際空間站是拴住的飛船,宇航員將從這裡磨練太空飛行技能,冒險超越所謂的地平線。
在這個新的探索時代,國際空間站正在使正確的問題得以提出和解答。可以說,到目前為止,我們一直專注於識別人類進軍太空所固有的侷限性。然而最近,我們已經開始提出一個更加細緻入微且引人入勝的問題:我們可以利用地球以外領域的哪些獨特特徵來造福我們?
儘管今天對深空探索的未來了解並不比1984年多,但可以肯定的是,國際空間站將成為人類從這裡出發的發射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