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每個人都想做真實的自己。你想要忠於自己,而不是盲目地追隨社會期望。你想要“過上最好的生活”,追求你特定的願望,而不是隨波逐流,迎合其他人認為幸福所必需的東西。研究甚至表明,真實感可以帶來許多心理和社會益處:更高的自尊、更大的幸福感、更好的戀愛關係和更高工作績效。
但真實性是一件難以捉摸的事情。儘管大多數人會將真實性定義為按照你獨特的價值觀和品質行事,但研究表明,當人們符合一套特定的社會認可的品質時,例如外向、情緒穩定、認真負責、聰明和隨和,他們感覺最真實。
這就是真實性的悖論:為了獲得真實感的諸多好處,你可能不得不背叛你的真實本性。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從心理科學的角度來看,如果一個人符合某些標準,則被認為是真實的。真實的人有相當的自我認知,並且有動力更多地瞭解自己。他們對了解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同樣感興趣,並且他們願意誠實地反思反饋,無論反饋是恭維的還是不恭維的。
最重要的是,即使這些特質可能與社會習俗或其他外部影響相沖突,真實的人也會按照他們獨特的價值觀和品質行事。例如,內向的人在晚宴上保持安靜是真實的,即使社會習俗規定客人應該主動交談。
但是許多研究表明,人們的真實感往往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而不是他們對其獨特品質的忠誠。矛盾的是,真實感似乎與某種社會順從有關。
在這些研究中,首先要求人們描述反映他們真實自我的品質。之後,他們完成評估——每天或每週一次,持續數週——關於他們的行為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他們的品質,以及他們在多大程度上感到真實。我們期望人們在他們的行為與他們獨特的價值觀和品質模式密切匹配的日子裡感到最真實。
考慮兩個人在避免與他人爭吵的程度上有所不同的人。假設簡很隨和,而約翰則很對抗。在每個人都與某人爭吵的一天,簡預計會報告比約翰更少的真實感,因為她從事了與她獨特的品質不一致的行為。
相反,研究發現,當人們的行為符合特定的品質模式時,他們報告說感覺最真實:即,當他們外向、情緒穩定、認真負責、聰明和隨和時。也就是說,當我們表現得像完美的派對嘉賓和完美的同事的混合體時,我們感覺最真實。因此,儘管性格差異,研究表明,簡和約翰都會在他們與某人爭吵的那天報告感到不真實。
在我們的實驗室和其他研究真實性的實驗室中,我們傾向於研究來自那些育兒實踐和制度在強化社會外向、情緒穩定、可靠、有能力和令人愉悅的行為方面發揮作用的國家的 людей。
研究表明,當人們不符合社會習俗時,我們會認為他們是不完全的人。例如,衣服髒汙的人不符合關於衛生的社會習俗,他們往往被視為不完全是人。
因此,當真正要對我們自己的真實性做出判斷時,我們可能會使用更接近於我們判斷食物等物體的真實性的標準。百香果提拉米蘇可能是獨特的,但提拉米蘇的真實性是透過其是否符合傳統配方來判斷的。同樣,似乎我們越符合關於一個人應該如何表現的社會習俗,我們就感覺越真實。
我們想相信真實性會給我們帶來好處。微軟、BlueCross BlueShield 和 Gap 等企業與顧問合作,在工作場所利用真實性也就不足為奇了。然而,在我們更多地瞭解真實是否能獲得與感覺真實相同的好處之前,我們仍然需要在忠於真實的自我和順應社會習俗之間做出艱難的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