嬉皮士是對的:一切都關乎振動,夥計!

一種新的意識理論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為什麼有些事物有意識,而另一些事物顯然沒有?老鼠有意識嗎?蝙蝠?蟑螂?細菌?電子?

這些問題都是古老的“身心問題”的各個方面,數千年來,這個問題一直未能得到普遍令人滿意的結論。           

在過去的二十年中,身心問題經歷了一次重大的品牌重塑,現在通常被稱為意識的“難題”(現在通常大寫),這是紐約大學哲學家大衛·查爾默斯在他 1995 年的經典論文和他 1996 年的著作 有意識的頭腦:探索基本理論 中提出的術語。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快進到當下,我們現在可以問問自己:嬉皮士實際上解決這個問題了嗎?我的同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喬納森·斯科勒和我認為他們有效地做到了,他們激進地直覺到一切都關乎振動……夥計。在過去的十年中,我們開發了一種“共振意識理論”,該理論表明共振(同步振動的另一個詞)不僅是人類意識的核心,而且在更廣泛的意義上也是物理現實的核心。

那麼嬉皮士是如何正確的呢?嗯,我們同意振動、共振是人類意識以及更普遍的動物意識背後的關鍵機制。而且,正如我將在下面討論的那樣,它們是所有物理相互作用發生的基本機制。

我們宇宙中的所有事物都在不斷運動、振動。即使看起來是靜止的物體實際上也在以各種頻率振動、振盪、共振。共振是一種運動型別,其特徵是在兩種狀態之間振盪。最終,所有物質都只是各種基本場的振動。

當不同的振動物體/過程彼此靠近時,會發生一種有趣的現象:經過一段時間後,它們通常會開始以相同的頻率一起振動。它們“同步”,有時方式似乎很神秘。今天,這被描述為自發自組織的現象。

檢查這種現象可能會對意識的本質以及更普遍的宇宙產生深刻的見解。

所有事物都在特定頻率下共振

斯蒂芬·斯特羅加茨在他的2003 年出版的也名為同步的書中,提供了來自物理學、生物學、化學和神經科學的各種例子,來說明他所說的“同步”(synchrony),包括: 

  • 某些物種的螢火蟲開始在大型螢火蟲聚集地同步閃爍它們的小火焰,這在傳統方法下很難解釋。

  • 大規模的神經元放電可能發生在人腦中的特定頻率下,哺乳動物的意識通常被認為與各種神經元同步有關。

  • 當相同功率和頻率的光子一起發射時,就會產生雷射。

  • 月球的自轉與其繞地球的軌道完全同步,因此我們始終看到同一張臉。

共振是一種真正普遍的現象,是有時看起來像是神秘的自組織傾向的核心。

帕斯卡爾·弗里斯,德國恩斯特·斯特朗曼研究所的神經生理學家,在他的高被引著作中,在過去二十年中探討了各種電模式,特別是伽馬波、θ 波和 β 波,如何在人腦中協同工作以產生各種型別的人類意識。

這些名稱指的是大腦各個區域的電振盪速度,透過放置在顱骨外部的電極測量。伽馬波通常定義為大約每秒 30 到 90 個週期(赫茲),θ 波為 4 到 7 赫茲的節律,β 波為 12.5 到 30 赫茲。這些不是硬性截止值,它們只是經驗法則,並且在不同物種中略有不同。

因此,θ 波和 β 波明顯慢於伽馬波。但這三者協同工作以產生,或至少促進(電腦模式與意識之間的確切關係仍然存在很大爭議),各種型別的人類意識。

弗里斯稱他的概念為“透過相干性進行通訊”或 CTC。對於弗里斯來說,一切都關乎神經元同步。就共享的電振盪率而言,同步允許神經元和神經元組之間進行平穩的通訊。如果沒有相干性(同步),輸入會在神經元興奮性週期的隨機相位到達,並且在通訊中無效,或者至少效果差得多。

我們的共振意識理論建立在弗里斯和許多其他人的工作之上,採用更廣泛的方法,可以幫助解釋不僅是人類和哺乳動物的意識,而且更廣泛的意識。我們還從形而上學的角度推測意識作為所有物質的更普遍現象的本質。

所有事物至少都有點意識嗎?

基於我們周圍實體的觀察行為,從電子到原子到分子到細菌到草履蟲到小鼠、蝙蝠、老鼠等等,所有事物都可以被視為至少有點意識。乍一看這聽起來很奇怪,但“泛心論”(認為所有物質都具有某種相關意識的觀點)是關於意識本質的越來越被接受的立場。

泛心論者認為意識(主觀性)不是湧現出來的;相反,它總是與物質相關聯,反之亦然(它們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但與我們宇宙中大多數物質相關的意識通常非常簡單。例如,電子或原子只享有極少量的意識。但隨著物質的“複雜化”,心靈也隨之複雜化,反之亦然。

生物有機體透過各種生物物理途徑(包括電化學途徑)利用更快速的資訊交換。這些更快的資訊流允許比類似規模的結構(如巨石或一堆沙子)發生更大規模的意識水平,僅僅是因為生物結構中的連通性明顯更高,因此“正在發生的事情”也更多,而不是在巨石或一堆沙子中。巨石和一堆沙子只有頻寬非常有限的熱通路。

巨石和一堆沙子是“僅僅的聚集體”或只是更基本的有意識實體(可能僅在原子或分子水平)的集合,而不是微觀有意識實體的組合,這些微觀有意識實體結合成更高級別的宏觀有意識實體,這是生物生命的標誌。

因此,共振結構之間型別的通訊是意識擴充套件到超出我們在更基本的物理結構中期望發生的簡陋型別意識的關鍵。

我們方法的核心論點是:允許宏觀意識發生的特定聯絡源於許多微觀有意識成分之間的共享共振。存在的共振波的速度是決定每個有意識實體大小的限制因素。  

隨著共享共振擴充套件到越來越多的成分,特定的有意識實體變得更大更復雜。因此,例如,人腦中實現伽馬同步的共享共振比單獨的 β 或 θ 節律包含更大數量的神經元和神經元連線。

共振結構從上到下,貫穿始終。

我們的共振意識理論試圖提供一個統一的框架,包括神經科學和人類意識的研究,但也包括神經生物學和生物物理學的更基本問題。它觸及了在意識和物理系統進化方面重要的差異的核心。

一切都關乎振動,但也關乎振動的型別,最重要的是,關乎共享的振動。

把這個放進你的菸斗裡抽……夥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