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明天,諾貝爾物理學獎很可能將授予彼得·希格斯和弗朗索瓦·恩格勒。 與其他研究人員一起,這兩位物理學家因在1964年引入當時還是理論性的希格斯場而受到讚譽——希格斯場是一種滲透宇宙每個角落並賦予每個粒子獨特質量的流體。 希格斯場的物理表現形式,希格斯玻色子粒子,最終於2013年3月得到證實。
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研究人員是如何找到證明這種難以捉摸的粒子存在的證據的? LHC記錄了質子碰撞產生的亞原子碎片,產生的資料可以暗示新的現象。 但是為了找到希格斯玻色子,研究人員首先需要清除已知粒子產生的背景噪聲,這些噪聲會掩蓋希格斯存在的證據。 希格斯玻色子衰變速度太快,無法被探測到,但是可以發現快速衰變過程的特定模式,並構成曾經存在的粒子的證據。 這裡的圖紙,是關於最終證明粒子存在(付費牆)的研究專題的一部分,展示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四種衰變模式。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要了解更多關於希格斯粒子發現的資訊,請檢視我們的電子書 希格斯玻色子:尋找上帝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