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科學報道:媒體扭曲事實,部落格作者主導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2001年,《每日電訊報》的一篇文章宣稱“女超人神話已被揭穿”,該文章記錄了人類大腦“多工處理”能力的不足如何削弱了女性在事業和家庭之間取得任何程度成功的可能性。近年來,隨著新的成像技術的普及,大腦作為媒體偶像反覆出現——作為一個象徵,它似乎既讓人困惑,也讓人有所啟發。

不斷湧現的新研究聲稱要將人性簡化為掃描器影像上的一系列發光斑點,這助長了一種錯覺,即一種新的生物決定論已經到來。通常情況下,“神經生物學相關性”——將大腦活動與行為屬性(愛、痛苦、攻擊性)聯絡起來——為期刊出版物提供了基礎,而這些出版物立即轉化為報紙頭條。斑點和行為之間的聯絡傳達出一種真實性的光環,這往往對急於完成健康或科學報道任務的記者來說過於誘人。與此同時,一個神經科學部落格作者社群承擔起了糾正其中一些誤解的責任。

上週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項研究——“公共領域的神經科學”——試圖透過量化和正式描述來為這一趨勢賦予更多的實質內容。研究人員指出:“基於大腦的資訊具有修辭力量”。“邏輯上不相關的神經科學資訊[大量相關性出現的結果]使論點具有權威性的科學可信度。”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該研究是對英國三份嚴肅報紙和三份小報的內容分析,這些報紙的政治光譜從右翼到左翼,研究發現,從2000年1月到2010年12月底,神經科學相關文章的數量總體上穩步攀升,幾乎翻了一番,儘管在2007年和2010年有所下降。最引人注目的是將報紙報道分為三大主題。

——大腦作為資本:作為自我的儲存庫——靈魂的世俗替代品——大腦是一種可以透過藥物、食物和訓練來最佳化的資源——尤其,還有育兒:在決定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懲罰之前,是否要諮詢神經科學文獻?在整個2000年代,關於大腦訓練方法的永恆主題(幾乎沒有證據證明其有效性)佔據了新聞文章中無數的線性英寸。“……透過經常做縱橫字謎和數獨遊戲來鍛鍊大腦,你可以讓你的大腦看起來年輕14歲[數數看]。”——《每日郵報》,2005年9月13日。
——大腦作為差異的指標:在這種敘事中,神經科學解釋了群體之間的差異,即男性和女性的思維方式不同,以及吸毒者、罪犯、同性戀者和肥胖者以符合普遍刻板印象的方式是特殊的。“成癮被視為一種精神障礙,眾所周知,同性戀者患焦慮症、抑鬱症、自殘和藥物濫用的風險更高。大多數研究表明,這些問題是由多年的歧視和欺凌造成的。但還有另一種有爭議的論點——同性戀者天生過著風險更高的生活。賭博會刺激大腦中的多巴胺系統;非法藥物也會刺激同一個系統。同性戀者是多巴胺癮君子嗎?——《泰晤士報》,2006年12月18日。
——大腦作為生物學證明:行為的神經生物學基礎——通常是在執行特定任務過程中大腦中亮起來的區域——被認為是確立“在自然秩序中的應有地位”的一種手段。回到超級英雄:“女超人神話已被揭穿。科學家認為,兼顧事業和積極的社交生活簡直是在浪費時間。一項研究今天揭示,同時嘗試多項任務效率低下,甚至可能很危險。這些發現挑戰了女性‘擁有一切’的觀念。”——《每日電訊報》,2001年8月6日。

作者的結論是,儘管無法精確確定原始研究和媒體報道如何產生分歧,但他們的分析證實,“研究被斷章取義地應用,以製造聳人聽聞的標題、推行偽裝巧妙的意識形態論點或支援特定的政策議程。”該研究最後懇請研究人員在發表時站出來闡明他們的工作可能被濫用為“宣揚特定價值觀、意識形態或社會分裂的工具”的方式——並確保圍繞神經科學的政策辯論保持實質性,並擺脫修辭上的浮誇。

該研究指出了不可否認的神經炒作的趨勢。但更大的圖景超越了大眾媒體中發生的過度簡化。對於真正感興趣的業餘大腦愛好者來說,今天存在的資訊——更多更好(且免費)的資訊——比自聖地亞哥·拉蒙-卡哈爾繪製出他令人驚歎的神經元線條圖以來的任何時候都多。

事實上,對於大腦愛好者來說,從來沒有比現在更好的時代。閱讀和評論神經科學文獻的專家部落格作者群體中的佼佼者,類似於一批武裝了心理學和生理學博士學位的調查記者。《大眾科學》的Scicurious在5月2日撰寫了一篇部落格,描述了關於高脂肪飲食和抑鬱症的研究如何在一般媒體上獲得報道,以及本可以做得更好。

這不是為我們自己做廣告。還有很多其他值得一提的人,他們不在《大眾科學》的部落格作者行列中。Neuroskeptic和Scicurious在同一天登入,釋出了一篇關於fMRI研究如何可能給出假陽性結果的出色文章。梳理文獻以尋找重要的內容是另一項服務,而這項服務只需每月支付網際網路IP提供商的費用即可獲得。我在閱讀了匿名自由科學作家Neurobonkers的部落格後,找到了“公共領域的神經科學”,他在部落格中標記了這項研究。在研究生研討會之外(甚至可能在研討會內部),這種資訊真的很難獲得。(另外,神經科學愛好者請注意:大型網站BrainFacts.org——卡弗裡研究所、蓋茨比慈善基金會和神經科學學會的合資企業——計劃於週一早上上線,這是一個關於大腦所有知識的知識庫。)

從新聞慣例的角度來看,異議很多:一些神經科學部落格作者仍然躲在筆名背後。當然,也可以問,你是否可以信任任何掛著網路招牌的作家的真實性。但是,正如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指出的那樣,同樣的質疑也可以大量地指向《每日郵報》或《泰晤士報》。而且,如果你要我投票決定在女超人和大腦遊戲方面信任誰的判斷,我會在任何一天都選擇Scicurious和Neuroskeptic。

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Gary Stix, senior editor of mind and brain topics at 大眾科學, edits and reports on emerging advances that have propelled brain science to the forefront of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Stix has edited or written cover stories, feature articles and news on diverse topics, ranging from what happens in the brain when a person is immersed in thought to the impact of brain implant technology that alleviates mood disorders such as depression. Before taking over the neuroscience beat, Stix, as 大眾科學's special projects editor,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magazine's annual single-topic special issues, conceiving of and producing issues on Albert Einstein, Charles Darwin, climate change and nanotechnology. One special issue he oversaw on the topic of time in all of its manifestations won a National Magazine Award. With his wife Miriam Lacob, Stix is co-author of a technology primer called Who Gives a Gigabyte? A Survival Guide for the Technologically Perplexed.

More by Gary Sti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