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起來像藝術欺詐:聲波為畫作的來源提供線索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盜竊、仿製和徹頭徹尾的欺騙行為可能使畫作的歷史比幾個世紀積累的汙垢更加撲朔迷離。但是,探究一件藝術品的起源對於修復和法醫學至關重要。

近幾十年來,藝術學者、修復師和法醫學專家越來越依賴科學技術來確定作品顏料的化學成分,以試圖確定作品可能是在何時、何地以及由誰創作的。一幅表面上古老的《聖母與聖子》畫作被揭露是 20 世紀 20 年代的贗品,原因是測試顯示它含有普魯士藍,這種顏料是在 18 世紀發明的——遠晚於畫作如果是真品應該創作的年代。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顏料樣品的化學處理可以提供有用的分子圖譜,但也意味著物理性損壞碎片。其他使用 X 射線熒光、掃描電子顯微鏡和紅外光譜的方法幫助學者和技術人員窺探古代顏料,但它們可能耗時且費力。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聲波如何使用傅立葉變換光聲紅外 (PAIR) 光譜(該光譜利用了法國物理學家約瑟夫·傅立葉開發的訊號處理功能)檢測十幾種不同的無機顏料。該過程部分基於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在 1880 年的一項發現,他證明將調製的束光照射到物體上可以產生細微的聲波。

研究人員能夠使用 PAIR 的氬離子雷射檢測一系列常見的無機色調,包括:四種藍色(鈷藍、群青、普魯士藍和天藍石),三種綠色(孔雀石綠、氧化鉻綠和翠綠),兩種黃色(鎘黃和鉻黃)和三種棕色(氧化鐵棕、赭石和火星棕)。這項工作的描述將發表在 10 月號的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 上。

微小的樣品(稍後可以修復回畫作)用雷射束加熱。這種熱量產生了壓力變化,產生小的聲波,這些聲波被超靈敏麥克風拾取。每種化合物都有不同的聲音輪廓,將其與其餘化合物區分開來。研究人員指出,由於樣品在過程中沒有損壞,因此可以多次測試——這是並非每種分析方法都能擁有的優勢。

“顏料、顏料、釉料等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與其生產、儲存和長期展示相關的條件,”研究人員在他們的論文中指出。“如果不充分理解所涉及化學物質的反應性,那麼嘗試儲存藝術品有時可能會導致比僅僅讓作品未經處理造成的損害更大。”

研究人員建議,這些簡單的讀數可以包含在資料庫中,以供將來快速參考。“一旦建立這樣的資料庫,這項技術可能會成為藝術法醫學實驗室的常規手段,”麥吉爾大學化學教授兼這項新研究的合著者伊恩·巴特勒在一份準備好的宣告中說。

《聖母與聖子》的影像,由一位身份不明的義大利偽造者在 20 世紀 20 年代繪製,他使用了普魯士藍,普魯士藍直到 18 世紀才被髮明,圖片由 維基共享資源 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