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就在似乎幾乎所有事物都有手機應用的時候,心理學家們已經表明,還有一款應用的空間:他們正在使用智慧手機來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社群中道德和不道德行為的動態。
一個由美國、德國和荷蘭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已經使用Apple iOS、Google Android 和其他移動裝置來評估現實生活中的情況。他們的目標是更好地理解我們的道德感如何發展,道德判斷是如何做出的,以及不同個體、群體和文化之間道德體驗的差異。
研究人員在美國和加拿大選擇了超過1200名智慧手機使用者(年齡在18歲至68歲之間),每天向他們傳送五次簡訊,要求他們報告在過去一小時內是否實施、成為目標、目睹或瞭解到道德或不道德行為。每條簡訊都嵌入了一個連結,參與者可以透過該連結訪問智慧手機瀏覽器上顯示的線上調查。在那裡,他們以零到五的等級對他們可能感受到的特定道德情感進行評分,例如內疚或厭惡,以及他們當時的幸福程度和目標感。參與者還在發回給研究人員的文字中簡要描述了每個事件。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一切的基礎是研究人員開發的一款應用程式,用於註冊參與者,在隨機間隔向他們傳送簡訊,並管理他們收到的3800多條訊息。“[這種方法] 使我們儘可能接近日常道德或不道德行為發生的地方,”德國科隆大學社會和經濟認知學教授 威廉·霍夫曼 說。他和他的同事報告說,他們的研究結果將於週五發表在 《科學》雜誌 上。
這項研究根據受訪者自我報告的政治和宗教派別,揭示了一些有趣的差異。例如,自由主義者和保守主義者對不同的道德價值觀給予了不同的重視程度。自由主義者比他們的保守派同行更傾向於報告與公平、自由和誠實相關的事件,而保守派同行則更強調與忠誠或不忠誠行為以及神聖(在某些情況下是祈禱)或墮落(例如,下流)行為相關的情況。
該研究還發現,有宗教信仰和無宗教信仰的參與者同樣有可能做出道德或不道德的行為。有宗教信仰的人報告的不道德經歷總體上較少,但研究人員將這種差異主要歸因於有宗教信仰的人聽到不道德行為的次數較少——“可能是選擇性接觸的結果”——而不是比無宗教信仰的人更少地做出不道德的行為。
來自不同政治和宗教光譜的參與者的簡訊回覆表明,成為道德或不道德行為的目標對他們的幸福程度產生了很大影響。而參與道德或不道德行為的行為影響了與他們生活在那一刻是否有明確目標感相關的情感。研究人員發現,道德行為的接受者更有可能在當天晚些時候做一些道德的事情,他們稱之為“道德傳染”。他們還發現,當天早些時候做出道德行為的人更有可能進行“道德自我許可”,因此會在稍後報告做出不道德的行為。
霍夫曼說,在道德研究中一直缺乏與面臨倫理決策的人們密切聯絡的能力。這項研究沒有在實驗室中使用人為設計的場景,而是利用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處理的現實困境。霍夫曼認為,類似的基於智慧手機的方法可以擴充套件到心理學和社會學之外,進入到可以使用應用程式主動為那些與自我控制問題作鬥爭的人提供干預措施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