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當代科幻小說似乎痴迷於諸如將意識下載到矽晶片、有感知能力的機器人、有意識的軟體等等想法。像《她》和《機械姬》這樣的電影以及《黑鏡》等系列劇的最新劇集,都非常實事求是地描繪了這些想法,使當代文化對它們非凡的難以置信感到麻木。
娛樂媒體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對人工智慧(一種客觀可衡量且毫無疑問可以被工程化的屬性)的研究,經常與人工意識混淆。問題是,智力的存在並不意味著意識的存在:雖然計算機可以有效地模仿人腦中發生的資訊處理,但這並不意味著計算機執行的計算會伴隨著私人的內在體驗。
畢竟,僅僅模仿一種現象不是該現象本身:我可以在我的臺式計算機中模仿腎臟功能的生理機制,包括所有細微的分子細節,但這不會使計算機在我的桌子上小便。那麼,為什麼模仿人類的資訊處理應該使計算機具有意識呢?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當談到意識時,即使是學者似乎也容易失去對基本合理性的認識。這是因為,儘管普遍認為意識是由物質的排列產生的,但我們不知道如何從物理引數中推匯出體驗的性質。質量、電荷、自旋或動量都不能讓我們推斷出看到紅色、墜入愛河或感到肚子痛是什麼感覺。理性地講,這種深不可測的解釋性差距應該立即引導我們質疑我們關於意識本質的普遍假設。不幸的是,它反而使人們可以隨意猜測如何設計、下載和上傳意識。
早在20世紀初,伯特蘭·羅素就觀察到,科學並沒有說明物理世界的內在性質,而只說明瞭它的結構和行為。羅素的當代人亞瑟·愛丁頓爵士也觀察到,我們唯一可以內在訪問的物理實體是我們自己的神經系統,其本質顯然是經驗性的。對於其餘的物理世界,情況難道不是這樣嗎?在這種“泛心論”假設下,解釋性差距消失了:意識不是由物理排列產生的,而是物理世界的內在本質。反過來,後者僅僅是意識內在生活的外部表現。
然而,許多泛心論者更進一步:他們假設意識必須具有物質所具有的相同的碎片化結構。這樣,就假設個別的亞原子粒子本身就是有意識的主體,因為它們據稱有自己的私人內在體驗。並且由於更復雜的主體(例如你和我)的身體是由亞原子粒子構成的,因此推斷我們的意識內在生活是由無數微小的亞原子主體的意識視角組合而成的。對泛心論的一些解釋甚至暗示無生命的物質聚集體也是有意識的:一篇最近發表的文章聲稱,“從勺子到石頭的一切都有意識的想法正在獲得學術界的認可。”
好吧。
無生命物體也有自己體驗的概念可能聽起來很荒謬;而且確實如此。然而,駁斥它的原因不是直覺——後者受未經檢驗的文化假設的制約——而是簡單的邏輯。您看,從“意識是物理世界的內在本質”到“亞原子粒子是有意識的”的轉變依賴於一個有缺陷的邏輯橋樑:它將一個結構,這個結構只能在體驗本身中辨別出來,歸因於體驗者。
請允許我詳細說明。
亞原子粒子的概念是由實驗驅動的,這些實驗的結果只能以有意識的感知形式為我們所訪問。即使使用精密的儀器,該儀器的輸出也只能作為感知提供給我們。這些實驗表明,感知螢幕上的影像可以分成越來越小的元素,直到我們達到極限。在這個極限處,我們找到了影像的最小可辨別成分,這些成分類似於畫素。因此,亞原子粒子是體驗的“畫素”,而不一定是體驗者的“畫素”。後者不是從前者推斷出來的。
因此,生物體是由亞原子粒子構成的,並不一定說明體驗者的結構:身體本身是感知螢幕上的影像,因此就其被感知而言,必然是“畫素化的”。這種畫素化反映了感知螢幕的特性,而不一定是主體本身的結構。作為類比,電視螢幕上的人的畫素化影像反映了電視螢幕的特性;這並不意味著人本身是由畫素組成的。
因此,我認為意識確實是物理世界的內在本質,但亞原子粒子和其他無生命物體不是有意識的主體。畢竟,正如弗雷婭·馬修斯指出的那樣,無生命物體的邊界僅僅是名義上的——河流在哪裡停止,海洋在哪裡開始?然而,有意識的主體的邊界是由主體的內部感知的範圍明確確定的。因此,無生命的物體不可能是意識主體。
排除無生命物體後,只有生物體和無生命的宇宙整體才能成為有意識的主體(關於這一點的更廣泛論證可以在這裡找到)。這樣,正如活的神經系統是一個生物體內部體驗的外部表現一樣,整個無生命的宇宙是普遍內部體驗的外部表現。碰巧的是,人們發現無生命的宇宙在其最大尺度上在結構上確實與神經系統相似。在這種觀點下,成為勺子或石頭沒有任何感覺,其原因與你內省評估時,成為你自己的單個神經元沒有任何感覺的原因相同。只有成為你的整個神經系統(也就是你)才會有感覺。類似地,只有成為整個無生命的宇宙才會有感覺。
如果生物學是除無生命的宇宙本身之外的有意識主體的外部表現,那麼對人造有感知能力的實體的追求就歸結為自然發生說:從無生命的物質中人工創造生物學。如果這個追求成功,結果將再次是生物學,而不是它的計算機模擬。翻轉微電子開關和新陳代謝之間的差異很難被過分強調,因此自然界沒有理由讓我們相信,一組翻轉的開關應該從外部來看像私人的意識內在生活;更不用說石頭和勺子了。
在學術界的某些角落,受到經驗上毫無根據且不合邏輯的觀念的喧囂鼓舞,娛樂媒體正在使胡言亂語在文化上變得貌似合理。結果,整整一代人都在把愚蠢的事情當成未來的可能性。
注:本文中的觀點在論文“心身問題的本體論解決方案”中有更詳細的闡述,該論文發表於《哲學》,第2卷,第2期,第1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