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會議上的科學普及

對科學家和公眾來說,這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卡爾·薩根曾說過:“我們生活在一個高度依賴科學和技術的社會中,但幾乎沒有人瞭解科學和技術。” 對於美國的大部分地區來說,這句話至今仍然適用。 科學普及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需要專家參與公共事務,以期幫助社會為未來做出明智的決定。

今天的科學家可以使用薩根在世時無法使用的工具。 家裡不再有書架上的百科全書(我們中的一些人年紀比較大,還記得小時候問問題時,父母會讓我們翻看家裡成套的《不列顛百科全書》硬複製!)。

今天,世界是數字化的、無線的,並且存在於移動裝置上。社交媒體、直播、部落格和維基的新溝通方式為個別科學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與其他科學家互動,並且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正在使用這些數字工具進行科普。線上科普工作可以而且必須在教育公眾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科學知識存在差距的人們絕大多數會使用網際網路來提高他們的理解和知識水平。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科學普及的需求顯而易見; 然而,科學家往往無法優先考慮公眾參與工作。 不參與科普的原因包括缺乏支援或激勵。 許多科學家還聲稱,科普活動不活躍的一個因素是缺乏進行此類工作的時間。 個人主義方法的一個問題是,科學普及工作完全依賴於單個科學家參與的意願。 埃克倫德、詹姆斯和林肯指出,“一半的學術科學家參與了某種型別的科普,儘管5%最活躍的公共科學家做了所有科普工作的一半。” 此外,科學家們認為“科普是必須在自己的時間,在‘真正的’研究之外完成的事情”

如果有一種方法可以讓一組專家聚集在一起進行科普工作,即集體科普,也許可以克服負擔和時間投入。 在這裡,我們提出了一個解決這些問題的科學普及新概念。 我們在最近的 2017 年第三屆歐亞沸石會議 (EAZC) 上測試了這個概念,如下所述,結果非常積極。

專業科學會議和科普——現狀

與大型會議不同,專業科學會議往往被媒體忽視和報道不足。 在這些小型、專業會議上交流的想法通常僅限於與會者(除非宣佈了一項有影響力的發現)。 一些參與者可能會自行釋出會議直播推文,以便其他人可以從所呈現的內容中受益。 然而,這種方法的問題在於個人的注意力在學習和發推文之間分散——他或她在試圖同時完成這兩項任務時,可能無法吸收儘可能多的資訊和/或誤解內容。 此外,埃金斯和珀爾斯坦指出,“直播推文的成功似乎取決於會議組織者在會議之前、期間和之後對推特的參與和積極鼓勵……令人驚訝的是,很少有會議積極鼓勵科學家發推文。” 在專業會議上,可能有記者在場報道會議新聞,但他們的報道通常只被少數人看到,因為他們的文章出現在學會通訊或其他特定領域的刊物中。

專業科學會議和科普——一種新方法

可以利用專業科學會議的哪些特點來為公眾提供有意義的科普? 首先,這些會議彙集了科學領域中一個重點領域的一組專家(而且通常是該領域的發明者)。 其次,這些會議通常都有某種形式的海報展示或口頭報告之外的聚會,用於傳播該領域的最新資訊,而且往往是最有趣的資訊。 這些更非正式的情況通常是資訊交流最多的地方,因為參與者不受更正式的口頭報告的時間表和指南的阻礙(例如,人們會聚集在特定的海報周圍,一起討論和辯論海報中提出的觀點)。 在這裡,我們描述了一個利用專業科學會議進行科學普及的新概念。 我們提出的問題是“如何利用一小群專家集體知識來建立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使用的高質量內容?”

在 2017 年 1 月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的第三屆 EAZC 會議上,我們測試了我們稱之為集體科普的想法。 我們將集體科普定義為專業領域的一組專家共同努力,以建立一個開放訪問、準確的內容,且其使用的術語可以被那些沒有接受過該領域高水平培訓的人理解。

集體科普可以透過多種方式進行,而在 EAZC,目標是讓與會者提高公眾對沸石的理解。 沸石是固體,具有非常廣泛的商業應用,從製造汽油到為因醫療原因需要增加氧氣的患者提供行動式氧氣發生器。 數十億美元的沸石應用和行業鮮為人知。 為了讓公眾瞭解沸石對現代社會的重要性,我們選擇了第三屆 EAZC 作為起點。 在一次全體會議口頭報告中,我們的一位(MED)向會議參與者解釋了集體科普的概念並邀請他們參與。 在海報展示中,SMM 展示了題為“透過線上集體行動提高公眾對沸石的理解”的海報。

在海報展示期間,SMM 組織沸石專家小組集體建立了關於沸石的維基百科頁面的新的準確內容。 維基百科是世界上訪問量第七大的網站,每秒約有 8,000 次瀏覽量。 此外,維基百科現在被認為與《不列顛百科全書》一樣可靠

由於維基百科是開放訪問的,並且向全世界公眾開放,我們認為它是開發集體科普概念的重要資源。 在海報展示期間,維基百科頁面進行了實質性編輯,科學家們共同努力建立新內容,微調新內容和現有內容的語言,並新增參考文獻。 每位參與這項練習的人都對建立賬戶和編輯頁面的便捷性表示讚賞。 有幾個人說他們願意自己做編輯,而且所有人都說他們願意在未來參加類似的練習。

除了增強維基百科對沸石的介紹外,還透過 Periscope(一種通常透過智慧手機訪問的免費直播應用程式)向公眾直播練習過程,從而建立了影片內容。 直播展示了科學家們共同努力建立維基百科內容,並採訪了來自麻省理工學院、東京大學、西班牙瓦倫西亞等地的沸石專家,談論他們的研究以及為什麼對公眾很重要。

這些採訪為其他人提供了直接接觸他們通常不會聽說過的科學家的機會。 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觀看了直播採訪(Periscope 即時顯示觀眾參與者,這些觀眾可以在整個直播過程中輸入問題或評論),並且可以稍後訪問存檔影片。 以這種形式解釋高度技術性的研究對於一些沸石專家來說證明是困難的,但所有人都看到了參與此類練習的價值。

Periscope 等新技術為那些希望參與科普的人提供了巨大的機會,目前,對於專家來說,它仍然是一種尚未開發的資源。 與傳統的廣播形式不同,直播應用程式的准入門檻較低,但潛在的影響很大。 所需要的只是一臺安裝有免費應用程式的裝置和良好的無線網際網路連線。 專家可以輕鬆地透過個人科普或集體科普活動向公眾廣播。 透過觀察 EAZC 的參與者,我們發現,首次使用 Periscope 的使用者在參與集體對話時比直接對著鏡頭講話時更自在。 因此,我們認為直播應用程式上的集體科普活動具有巨大的潛力。

擴大科普範圍——集體科普的好處和機會

對於科學界:科學專家必須承擔的責任數量不太可能在短期內減少。 我們經常聽到他們說,他們渴望幫助教育公眾,但沒有時間這樣做。 為了彌合薩根多年前描述的知識差距,我們必須改變我們的科普方法。 我們在第三屆 EAZC 上測試的練習表明,如果有機會,專家們願意參與集體科普。 許多參加這些練習的人以前沒有使用過社交媒體或參與過科普計劃。

透過使科普宣傳變得簡單易行、方便快捷且不耗時,科學家們更有可能參與其中。集體科普宣傳也減輕了個人的負擔,它允許那些通常不會獨自參與科普宣傳的人以集體的形式參與。在專業會議上進行科普宣傳的概念可以獨立於專業領域來實現,因為幾乎所有專業會議都有海報展示環節,並且主題都列在維基百科上。

對於公眾:科學界必須以健康的方式與公眾互動,提供可信賴的真實準確的資訊。像維基百科這樣的資訊庫提供了大量資訊的免費訪問。集體科普宣傳的概念使得頂尖的科學專家,包括那些創造了新資訊和技術的人,能夠參與到建立能夠使整個社會受益的內容中。

我們提出了集體科學科普宣傳的理由,並相信實施它將為科學界和公眾帶來“雙贏”的局面。   

Sarah Mojarad is an educator who trains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how to become better communicators in a modern, digital era. At th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e created and taught the course "Social Media for Scientists."

More by Sarah Mojarad

Mark E. Davis is the Warren and Katharine Schlinger Professor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t th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e is a member of all three US National Academies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More by Mark E. Davi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