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天文學家稱為矮行星的群體中,冥王星無疑是最著名(和最受歡迎)的天體,但多年來,它在尺寸方面似乎遠遠落後於第二位。鬩神星是一顆於 2005 年發現的矮行星,據估計直徑比冥王星大 700 公里。
但是,對鬩神星的新觀察縮小了這顆矮行星的尺寸。在上週於法國南特舉行的美國天文學會行星科學分會和歐洲行星科學大會聯合會議上提出的新資料表明,鬩神星比之前估計的要小。對其直徑的新估計意味著鬩神星幾乎與冥王星完全相同大小,甚至可能略小。
法國巴黎天文臺和皮埃爾和瑪麗·居里大學的布魯諾·西卡迪及其同事從2010 年被稱為掩星的天體對齊中推匯出了鬩神星的較小尺寸。在那一年 11 月 6 日,這顆矮行星暫時遮擋了背景恆星的光線,並在地球上投下了一個小陰影。透過比較智利兩個不同地點的陰影大小,研究人員估計這顆矮行星的直徑為 2,326 公里。 2009 年,西卡迪及其同事計算出冥王星的直徑至少為 2,338 公里,儘管早期對矮行星尺寸的一些估計略低。無論哪顆矮行星在直徑方面略佔優勢,現在看來冥王星和鬩神星在尺寸上都勢均力敵。這些發現已提交給《自然》雜誌發表。(《大眾科學》是自然出版集團的一部分。)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然而,毫無疑問,鬩神星的質量遠大於冥王星,這意味著它的密度明顯高於其矮行星同伴。西卡迪及其同事(pdf)表示,鬩神星的高密度“表明鬩神星主要由岩石物質組成,冰幔相對較薄”。如果它是在現在所處的太陽系外圍形成的,那麼鬩神星應該含有相當多的冰。因此,他們推測,它今天被認為的缺乏冰“可能意味著一次撞擊,舀走了冰幔,留下了一個主要由岩石組成的天體”。
鑑於鬩神星在天文學家望遠鏡中的亮度以及新縮小的尺寸估計,鬩神星也顯得比之前認為的更亮,即反射率更高。西卡迪及其同事表示,鬩神星與土星的衛星土衛三和土衛二一起,是太陽系中最亮的天體之一。但這可能是一個與矮行星當前軌道位置相關的短暫特徵。鬩神星現在距離太陽近 150 億公里(大約是地日距離的 100 倍),這接近遠日點,即它在其橢圓軌道上到達的最遠點。在近日點,它的最近點,鬩神星距離太陽僅 58 億公里。研究人員報告說,那麼,它明亮的地表“可能是由於近日點透過昇華啟用的氮或甲烷大氣層的坍塌造成的”,並且隨著溫度下降而再次凝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