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下的頭髮可以追蹤晝夜節律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我們的睡眠模式、飲食習慣、體溫和激素水平都受到身體晝夜節律時鐘的節奏活動驅動。跨時區旅行或輪班工作可能會打亂這些節律,可能導致睡眠問題、躁鬱症、代謝綜合徵甚至癌症。缺乏方便可靠的方法來監測內部時鐘的活動,嚴重限制了對晝夜節律相關疾病的研究,但現在,科學家報告說,他們可以透過分析一個人的拔下的頭髮來輕鬆追蹤晝夜節律。這一發現有一天可能有助於醫生診斷和治療患有晝夜節律功能障礙的患者。

身體的主時鐘位於大腦中稱為下丘腦的區域,它由光線設定,光線啟用負責保持該計時器正確滴答作響的時鐘基因。在過去的十年中,科學家們發現,大腦以外的器官(如皮膚、肝臟和胰腺)也透過時鐘基因表達的24小時波動來跟蹤時間。之前的研究試圖監測血細胞或口腔內壁細胞的分子計時,但這些方法在技術上具有挑戰性。

為了開發一種更簡單、無創的方法來記錄晝夜節律,由日本山口大學時間研究研究所的Akashi Makoto領導的研究人員從志願者的頭部或下巴拔下頭髮,並分析了毛囊細胞中的時鐘基因表達。他們本週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線上報告說,毛囊細胞中晝夜節律基因表達的模式準確反映了受試者的行為節律,“表明該策略適合評估人類外周晝夜節律時鐘。”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當研究人員在為期三週的時間裡觀察六名輪班工人的時鐘基因時,他們發現所有受試者的基因表達和活動時間表平均滯後五個小時。研究人員推測,這種異常模式不僅可能導致晝夜節律紊亂,還可能增加心臟病發作、中風和猝死的風險。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寫道:“由於晝夜節律時鐘功能障礙會導致各種人類疾病,因此表徵晝夜節律起搏器對於預測和預防這些疾病具有重要價值。” 他們總結道:“對毛囊細胞中時鐘基因表達的定性評估……可能是研究臨床環境中人類晝夜節律時鐘的有效方法。”

圖片由iStockPhoto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