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成千上萬的帝企鵝 (Aptenodytes forsteri) 為了保暖而在南極洲的冰原上緊密地擠在一起,這似乎註定會在中間溫暖的位置產生一些競爭。但是,這些龐大的群體設法讓每隻企鵝都有機會暖和起來——所有這一切都沒有造成危險的擁擠。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一個研究團隊架設了一臺高解析度延時攝影機,以捕捉在諾伊邁爾南極研究站附近一個企鵝群中令人驚訝的微妙和複雜的運動動態。對影片的分析揭示了肉眼即時無法看到的協調運動。
在加速播放的影片中,他們可以看到“帝企鵝以高度協調的方式集體移動,以確保移動性,同時保持群體緊密”,研究人員在一項新研究中指出,該研究於週三在PLoS ONE上線上發表。“每隔 30-60 秒,所有企鵝都會邁出小步,像波浪一樣穿過整個群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小動作會導致群體的大規模重組。” 重新調整需要時間,每一步僅測量 5 到 10 釐米。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釋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研究團隊指出,這種波浪模式與聲波在流體中傳播的模式非常相似。該研究團隊由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物理系的丹尼爾·齊特巴特部分領導。“總的來說,單個企鵝不會改變它們相對於鄰居的位置,它們也不會強行擠入或擠出群體,”他們指出。
在密集的人群中,人們也傾向於以波浪形式移動。但我們沒有那麼有秩序,這通常會導致混亂的踩踏事件,偶爾還會導致死亡。“為什麼這些波浪在人群中是不協調的、動盪的和危險的,但在企鵝群中卻不是,這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齊特巴特和他的同事們寫道。另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是,有節奏的企鵝波浪是由少數領導者推動的,比如棒球比賽中熱情的球迷,還是每隻企鵝“都遵循群體成員之間明確的等級制度,類似於鴿群中的集體行為”。
但無論波浪是如何開始的,它似乎都能奏效。影片中出現的大多數企鵝都帶著蛋,並且正處於禁食期——同時面臨著零下 33 至零下 43 攝氏度的低溫,以及 8.3 米/秒的八月狂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