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利和馬拉多納幫助我們理解記憶是如何運作的

  關於我們對生活經歷的記憶,即所謂的自傳體記憶,有三件事很突出。其中兩件非常明顯。有一件,則不那麼明顯。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關於我們對生活經歷的記憶,即所謂的自傳體記憶,有三件事很突出。其中兩件非常明顯。有一件,則不那麼明顯。

首先,我們不記得我們出生那天發生了什麼,以及之後幾年發生的很多其他事情。其次,我們能比回憶起10年前的選單更好地回憶起昨天午餐吃了什麼。第三,最生動和持久的長期記憶積累發生在懷舊高峰期。

懷舊高峰期? 咦? 這種回憶中的小插曲發生在高中舞會和大學兄弟會派對前後。我們往往對青春期後期和成年早期的經歷比生命中任何其他時期有更多的記憶。研究已經在此之前發現了這種記憶小插曲——其中一項可以追溯到1879年,由英國博學家弗朗西斯·高爾頓(查爾斯·達爾文的表弟)進行。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最新的研究已經將最初的懷舊高峰期研究擴充套件到個人記憶之外,個人記憶是自傳體記憶的本質。新的研究現在詢問,對個人而言,最有意義的書籍、唱片、電影和公共事件是什麼——然後試圖確定它們對應於人生的哪個時期。也許這條研究路線中最具創意的例子剛剛發表。

來自歐洲三所大學和一所美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網際網路上調查了600多名荷蘭人,詢問他們對有史以來五位最佳足球運動員的偏好。當調查物件處於青春期(統計學眾數為17歲)時,受訪者最有可能選擇一位頂級球員,認為他正處於職業生涯的中期,可能處於最佳狀態,研究人員將這一發現視為懷舊高峰期的又一個佐證。受訪者主要是男性,年齡在16歲至80歲之間,並選擇了約翰·克魯伊夫、貝利和迭戈·馬拉多納作為前三名球員。

研究人員確定,他們的發現可能支援懷舊高峰期首先存在的一些原因。我們的大腦在青春期可能更容易形成記憶,而且,在那段時間裡,我們也正處於形成成人身份的過程中。

這種型別的研究提出了無限的可能性。您或許可以想到比足球或書籍更好的主題。還有哪些其他物體或事件可能表現出懷舊高峰期? 也許是未來研究的素材。請在下面的評論區告訴我們。

 

(感謝 BPS Research Digest 提供了這個想法。)

 

 

 

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Gary Stix, senior editor of mind and brain topics at 大眾科學, edits and reports on emerging advances that have propelled brain science to the forefront of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Stix has edited or written cover stories, feature articles and news on diverse topics, ranging from what happens in the brain when a person is immersed in thought to the impact of brain implant technology that alleviates mood disorders such as depression. Before taking over the neuroscience beat, Stix, as 大眾科學's special projects editor,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magazine's annual single-topic special issues, conceiving of and producing issues on Albert Einstein, Charles Darwin, climate change and nanotechnology. One special issue he oversaw on the topic of time in all of its manifestations won a National Magazine Award. With his wife Miriam Lacob, Stix is co-author of a technology primer called Who Gives a Gigabyte? A Survival Guide for the Technologically Perplexed.

More by Gary Sti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