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至少在 15,000 年前,勇敢的西伯利亞人跨越了新近顯露的白令陸橋,抵達了無人居住的美洲。但這種湧入是唯一來自東亞的古代浪潮嗎?多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研究考古學、語言學和遺傳學證據,以瞭解第一批美洲人是如何抵達並散佈到整個大陸的。
一項新的大規模基因組研究更清晰地描繪了這些早期進入和遙遠擴散的景象,這些擴散在幾千年的時間裡將一些人帶到了火地島。根據線上發表在 7 月 11 日《自然》雜誌(《大眾科學》是自然出版集團的一部分)上的研究結果,至少有三波來自西伯利亞的大規模移民潮襲擊了美洲,但並非所有移民潮都具有相同的範圍。
為了獲得更清晰的歷史畫像,研究人員收集了來自加拿大到南美南部 52 個當代美洲印第安人群體中的 493 人的遺傳資料。然後,他們將常見的遺傳變異與來自 17 個當代西伯利亞人群體的 245 人的遺傳變異進行了比較。研究人員指出,這項研究的關鍵是將遺傳變數隔離到美洲印第安人特有的變數,這些變數從 15 世紀開始被來自大量歐洲和非洲影響的遺傳“噪音”所掩蓋。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最初的浪潮,被暱稱為“第一批美洲人”群體,是南部智利 Yghan 人到加拿大大多數原住民群體的每個抽樣群體的祖先。但是,隨後的兩個群體“愛斯基摩-阿留申”和“奇佩維安”也隨之而來,僅向各自的北極群體貢獻了基因。哈佛醫學院遺傳學家、新論文的合著者大衛·裡奇在一份準備好的宣告中說:“導致第一批美洲人的亞洲血統是最古老的分支。” “為愛斯基摩-阿留申語使用者和來自加拿大的納-德內語奇佩維安語使用者貢獻了一些 DNA 的亞洲血統與今天的東亞人口關係更密切。”
這些後來的群體顯然很快與北美北部的既有居民融合,以至於抽樣的愛斯基摩-阿留申基因僅保留了其後浪祖先概況的約 43%(其餘部分由第一批美洲人群體組成)——而奇佩維安人僅保留了其後浪祖先血統的約 10%(研究的 90% 的變異屬於第一批美洲人的概況)。
根據目前的分析,一旦各群體在整個大陸分道揚鑣,似乎就很少發生基因混合。拉丁美洲的一個群體是例外,即居住在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和哥倫比亞的奇布查語的使用者。新的基因組研究表明,今天的奇布查語使用者攜帶北美和南美的遺傳特徵,這表明他們的祖先隨後又沿著巴拿馬地峽向上遷移。
有趣的是,研究人員還在今天的瑙坎和楚科奇沿海西伯利亞人口中發現了愛斯基摩-阿留申遺傳變異的痕跡。因此,也許美洲並不完全適合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