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火星探測器將尋找過去生命的跡象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NASA官員已經揭示了他們的願景,關於在火星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好奇號”探測器之後會發生什麼。 可以把它看作是“好奇號Plus”。 火星2020(目前的名字)將以“好奇號”的設計為起點,成為另一個在紅色星球表面挖掘的探測器。 但是,這一次,機器人探測器不僅僅是尋找火星曾經適合居住的證據,而是將尋找過去生命的跡象,並打包樣本,這些樣本有朝一日將被送回地球進行分析

“‘好奇號’已經回答了火星是否曾經擁有適宜居住環境的問題,” 美國宇航局科學主管約翰·格倫斯菲爾德在7月9日描述新報告的新聞釋出會上說。 “在所有未來的選擇中……我們真的需要回到[火星]表面,進行下一個階段的工作,以回答關於火星上潛在過去生命的問題:火星曾經存在生命嗎?”

任務概念非常直接:找到有希望著陸的地方,瞭解該區域的地質情況,然後尋找生物特徵——生命可能曾經在該區域存在的一些證據。 潛在的生物特徵包括檢測有機分子、生物功能產生的礦物質,甚至是非常小的化石。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如果火星2020探測器在火星上探測到生物特徵,美國宇航局還不會開啟香檳宣佈他們已經發現了已滅絕的外星生命。 下一步將需要將土壤樣本帶回地球並在本土進行分析。 格倫斯菲爾德說:“如果生物特徵恰好是恐龍型別的骨骼,我們可能就不必將該樣本[送回地球]。 但我們的理解是,它很可能是微生物,這是一個非常難以進行的測量,也是一個非常難以說服持懷疑態度的科學家群體的測量。”

 

火星2020探測器本身不會運送樣本。 它只會選擇、獲取和包裝它們以供稍後取回。 誰將執行這項任務以及何時發生尚不清楚。 美國宇航局沒有樣本返回任務的確定計劃,甚至不清楚誰會先到達那裡:機器人還是人類。 但任務科學家熱衷於將樣本採集與隨後的返回地球分開。 研究人員希望首先確保他們可以遠端識別生物特徵,並安全可靠地儲存生物學上有趣的樣本。 將這些樣本從火星表面 Lift 到地球並取回地球的問題留給以後的任務。

美國宇航局並沒有宣佈這項任務是尋找生命,無論是現存的還是已滅絕的。 相反,他們強調他們正在尋找可能由曾經活著的生物留下的標記。 布朗大學地質科學教授、火星2020科學定義團隊主席傑克·馬斯塔德說:“我們不是在尋找一定存在過的生命,因為我們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但我們想說的是,鑑於我們已經獲得的許多跡象,包括‘好奇號’正在發現的跡象,如果生命曾經存在並在地質記錄中留下痕跡,我們有希望能夠找到這些跡象。”

從現在開始,任務科學家和工程師將詳細分析該報告,他們希望在今年秋天宣佈儀器公開競賽。 估計成本,不包括運載火箭,為15億美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