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現的有毒夜行靈長類動物物種

加入我們科學愛好者的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緩慢的懶猴應該不是一個難以研究的物件。首先,它很慢——非常慢(想想樹懶的慢)。而且這些小型靈長類動物,因其獨特的有毒咬傷來抵禦捕食者而獨具特色,由於其引人注目的圓睜大眼的面孔而極具魅力。但它們也是夜行性的,並且它們傾向於生活在難以到達的地方,例如婆羅洲的雨林。這也許是直到最近,科學家才將所有懶猴(Nycticebus)歸為僅有的兩個物種的原因。

目前,人們已經認識到包括婆羅洲懶猴(N. menagensis)在內的另外三個物種和許多亞種的這種雜食動物。現在,一項新的研究工作發現了以前單一的婆羅洲懶猴物種中的三個不同物種。該專案還發現了一個全新的物種,該物種甚至擁有“更長、更蓬鬆的體毛”,研究小組在描述這項發現的研究中指出,該研究於 12 月 13 日線上發表在《美國靈長類動物學雜誌》上。

“儘管在過去的 25 年中,已確認的靈長類動物物種數量增加了一倍多,並且我們對物種定義的理解有所提高,但一些物種,特別是夜行性物種,仍然隱藏在科學的視野之外,”研究人員在研究中指出。夜行性物種不僅比晝行性物種更難在野外研究(我們人類靈長類動物通常是晝行性的),而且它們通常也缺乏白天可見的動物的獨特標記。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因此,由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分校人類學系的 Rachel Munds 領導的研究小組檢查了與收集地點資訊相關的婆羅洲懶猴的彩色照片和博物館標本。婆羅洲懶猴的體重從 265 克到 610 克不等,在婆羅洲(包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汶萊的部分地區)以及附近的較小島嶼(屬於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的不同不重疊區域發現了不同的擬議亞種。

為了研究這些懶猴,科學家們專注於懶猴臉上的面具狀標記——尤其是白色毛皮的斑塊。科學家們對這些標記的觀察支援將以前的兩個亞種提升為不同的物種(N. bancanusN. borneanus),除了實際的 N. menagensis。他們還描述了一個全新的物種,即特別蓬鬆的 N. kayan。它的模式標本收藏在紐約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由 V. von Plessen 男爵於 1935 年採集。正如研究人員指出的那樣,“毛髮的蓬鬆度並不歸因於季節性反應,因為本研究中觀察到的博物館標本是在一年中的不同時間收集的。”該物種還具有“對比鮮明的黑色和白色面罩”以及毛茸茸的耳朵,這與其他物種更漸變的面部標記及其“主要裸露”的耳朵不同。進一步的研究可以使用野生懶猴的基因取樣來支援這些新的命名。

但是進入野外並不總能產生容易的結果。“在婆羅洲的調查工作表明,新物種要麼很難找到,要麼數量可能非常少,”Munds 在一份準備好的宣告中說。或者兩者都有可能。

懶猴主要生活在雨林中,而雨林正面臨著被破壞的威脅。婆羅洲懶猴目前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易危”物種。

懶猴似乎擁有迷人的外表。但它們的大眼睛和令人陶醉的慵懶動作使它們成為一種流行的——儘管通常是非法的——寵物。商販通常會拔掉這些動物的前牙來降低它們咬傷的有毒性,這會導致感染、過度出血和過早死亡。“寵物貿易對印度尼西亞的懶猴是一個嚴重的威脅,”英國牛津布魯克斯大學人類學和地理系的研究合作者 K.A. Nekaris 在一份準備好的宣告中說。

在懶猴列表中新增新物種,特別是那些只有最細微獨特特徵的物種,實際上會使對這些動物的監管和保護複雜化。“對這些新物種的認可引發了關於在哪裡釋放沒收的婆羅洲懶猴的問題,因為非專業人士很難識別它們,”Nekaris 指出。

然而,最終,新的正式命名應該有助於保護這些不尋常的動物。“這一發現將有助於對這些神秘靈長類動物的保護工作,”Munds 說。

然而,這些動物並非完全無助,因為它們擁有不尋常的有毒咬傷。懶猴手臂上有一個產生毒素的腺體。這些毒素含有抑制劑,使毒素失效。但是動物的唾液會分解這些抑制劑,因此當動物舔舐腺體時,毒素會被啟用,使其有可能傷害潛在的捕食者,其中包括蛇、大型鳥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包括人類)。憑藉其鋒利的小牙齒,咬傷可以將毒素轉移到攻擊者身上(儘管它通常不會對成年人構成很大的健康風險)。然而,更迫在眉睫的威脅是它們在線上病毒影片中令人虛弱的可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