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一項基於太空的調查對101個相對靠近地球的物體進行了研究,發現它們具有廣泛的反射率,表明它們的成分也各不相同。
過去幾年中,已經編目了數千個這樣的近地天體(NEO),其中大部分是小行星,但其中大多數是透過光學望遠鏡發現的,光學望遠鏡無法確定近地天體的直徑,只能確定物體看起來有多亮,這取決於物體的直徑和反射率。因此,近地天體追蹤者必須為所有此類物體假設一個合理的反射率或反照率,以便估計它們的大小。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只有透過獲得對近地天體的補充雷達或紅外觀測,天文學家才能準確確定它們的大小。“探索近地天體”專案旨在做到這一點,即使用紅外斯皮策太空望遠鏡對約700個已知近地天體的樣本進行調查,以確定它們的反照率和直徑。
該小組現已在《天文學雜誌》九月刊上發表了該調查的初步結果,該結果基於對101個近地天體的觀測。研究結果包括:近地天體的反照率根本不是恆定的,而是因小行星而異。換句話說,“近地天體種群的成分似乎是多種多樣的”,北亞利桑那大學的主要研究作者大衛·特里林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有些可能只是岩石,有些可能富含有機化合物,有些可能是所謂的“死亡彗星”——來自太陽系外圍的岩石物體,曾經有富含揮發物的尾巴。
來自“探索近地天體”的初步資料還顯示,較大的物體(直徑超過一公里的物體)往往比小物體反射率低。後一項發現是否表明小行星觀察者低估了最大小行星的尺寸?(畢竟,一顆明亮的小行星如果表面非常暗淡,則必須非常大才能反射如此多的光。)
特里林說,這是一種可能性,但顯著的觀測偏差使得很難判斷。小型、黑暗的近地天體反射的光線很少,因此往往逃脫光學望遠鏡的探測。“由於我們的斯皮策專案使用已知的近地天體(透過地面光學調查發現)作為我們的輸入目標列表,因此我們從一開始就預計我們的結果會表明,最小的物體是明亮的(高反照率),並且我們的樣本中不會有小型、黑暗的物體,”他說。
除了成分變化之外,反照率差異的另一個可能來源是空間風化,它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使小行星變暗。較小的物體(可能是小行星碰撞產生的碎片)比主要避免碰撞的較大物體更年輕,風化程度更低。隨著“探索近地天體”專案收集更多資料,情況可能會變得更加清晰;特里林說,該小組現在已經用斯皮策觀測了300多個物體,並且調查前半部分的結果將於秋季提交發表。
近地小行星愛神星的照片,其屬性廣為人知,部分歸功於2000年“近地天體交會”任務的訪問:NASA/JPL/JHUA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