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這是一個小實驗。 你知道“綠袖子”這首著名的英國民歌嗎? 請哼唱一下。 現在選擇你認為這首歌最能表達的情感:(a)快樂,(b)悲傷,(c)憤怒或(d)恐懼。
幾乎所有人都認為“綠袖子”是一首悲傷的歌——但為什麼呢? 除了憂鬱的歌詞外,還因為旋律突出了一個名為小三度音程的音樂結構,音樂家們至少從17世紀就開始使用它來表達悲傷。 小三度音程的情感影響與一個流行的觀點密切相關,至少對於西方音樂而言,以大調(如“生日快樂”)創作的歌曲通常是歡快的,而以小調(想想披頭士樂隊的“埃莉諾·裡格比”)創作的歌曲則傾向於憂鬱。
音樂和情感之間存在著實際的關係,這對任何人來說都不足為奇,但是Emotion雜誌六月刊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小三度音程不僅僅是音樂交流的一個方面——它也是我們在語言中表達悲傷的方式。 在悲傷方面,音樂和人類語言可能說的是同一種語言。
在這項研究中,塔夫茨大學音樂認知實驗室的梅根·柯蒂斯記錄了本科演員用不同的情感語調——憤怒、快樂、愉悅和悲傷——朗讀雙音節臺詞(如“我們走吧”和“過來這裡”)。(在此處收聽錄音)。 然後,她使用計算機程式分析錄音的語音,並確定音節之間的音高如何變化。 由於小三度音程被定義為音高之間特定的可測量距離(頻率比),柯蒂斯能夠識別出演員的語音何時依賴於小三度音程。 她的發現是,演員們始終如一地使用小三度音程來表達悲傷。
柯蒂斯說:“從歷史上看,人們並沒有像在音樂中那樣,將音高模式視為在人類語言中傳達情感的方式。” “然而,對於悲傷的語言來說,存在著一致的音高模式。 音樂中使我們能夠識別音樂是否悲傷的方面也存在於語言中。”
柯蒂斯還從演員說出的錄音短語中合成了音樂音程,去掉了文字,但保留了音高的變化。 因此,悲傷的“我們走吧”將變成兩個音調的序列。 然後,她要求參與者對音程中感知到的憤怒、快樂、愉悅和悲傷程度進行評分。 同樣,小三度音程始終被評判為傳達悲傷。
對於為什麼音樂和語言可能共享相同的表達情感程式碼的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兩者都起源於共同的進化前身,西蒙弗雷澤大學(位於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本拿比(溫哥華))的認知神經科學家史蒂文·布朗將其稱為“音樂語言”。 但柯蒂斯指出,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方法來實證檢驗這一假設,也無法確定是音樂還是語言先進化。
目前尚不清楚的是,小三度音程的影響是否跨越文化和語言,這是柯蒂斯接下來想要探索的問題之一。 先前的研究表明,人們僅憑節奏和韻律就可以準確地解釋來自不同於他們自己文化的音樂的情感內容。
柯蒂斯解釋說:“我只研究了說美式英語的人,所以這是否是美式英語特有的現象,還是跨文化現象,這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誰知道他們在印地語中是否使用了相同的音程?”
圖片由iStockphoto/biffspandex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