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幻劑研究中的虛假報告和確認偏見

迷幻劑作用下的大腦影像,究竟能告訴我們多少關於大腦與思維之間關係的資訊?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中,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人們期待已久的迷幻劑研究正在復甦,其早期的一些結果令人震驚。大多數科學家原本預期迷幻狀態下令人難以置信的體驗會與大腦活動的增加相關聯,但 2012 年的一項里程碑式的研究發現情況恰恰相反。神經科學家克里斯托夫·科赫 (Christof Koch) 在本雜誌撰文時,表達了科學界的集體驚訝。這些出乎意料的發現後來透過各種迷幻劑和大腦活動測量方法反覆得到證實(2013, 2015, 2016, 2017)。

在主流的唯物主義觀點中,大腦活動思維,或者以某種方式產生思維,這些發現當然似乎有悖常理:當大腦活動減少時,體驗的豐富性如何增加?因此,可以理解的是,研究人員隨後努力尋找迷幻狀態下可靠增加的大腦活動模式中的某種東西。替代方案包括大腦活動變異性不同大腦區域之間的功能耦合,以及最近一種被貼上“複雜性”、“多樣性”、“熵”或“隨機性”標籤的大腦活動屬性——這些術語被認為是大致同義的。

問題在於,現代大腦成像技術確實會在受試者做夢時(即使夢到的是盯著雕像握緊拳頭等乏味的事情)檢測到原始大腦活動的明顯峰值。那麼,為什麼當受試者經歷迷幻體驗而不是做夢時,只看到大腦活動的減少?考慮到找到意識的一個生物學基礎有多麼困難,那麼,在其他方面相似的迷幻狀態和做夢狀態中,意識體驗的根本機制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機制,這又有多麼合理呢?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或許是因為很難理解這些結果,科學記者經常不準確地報道它們,有時甚至是受研究人員自己粗心大意的言論所鼓勵。例如,2014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迷幻劑會增加某些大腦區域的活動變異性。當然,變異性與活動並不相同,正如加速度與速度不同一樣。然而,媒體是這樣報道這項研究的

“研究人員……發現大腦中已知在做夢期間被啟用的區域的活動有所增加。”

這與一位研究合著者似乎在一篇非技術性文章中無意中歪曲研究結果的方式相呼應:

“[迷幻劑]增加了大腦中在夢境睡眠期間可靠啟用的區域的活動幅度(或‘音量’)。”

儘管有這些說法,所提及的技術性研究既沒有明確說明,也沒有暗示任何此類情況。它只表明在迷幻狀態下,活動水平的變化更大

這種虛假報告的模式是一致且持續的,正如我們的一位作者在其他地方詳細闡述的那樣,在媒體以極其錯誤的方式報道 2016 年發表的另一項研究之後。

讓我們明確一點:我們不是在暗示惡意意圖。我們的觀點是,正規化期望會讓人很容易選擇性地挑選、誤解然後歪曲結果,從而使其與主流的世界觀保持一致。而且,由於整個社群都具有相同的期望,因此這些錯誤很容易被忽視。

也許更令人擔憂的是,正規化期望可能在研究本身中發揮著不成比例的作用。例如,在2014 年的一項研究中,不同大腦區域的活動相關性被表示為圖形,其中區域為節點,相關的相關性為節點之間繪製的連結。透過應用逐次降低的相關性水平作為連結節點的最低閾值,研究人員創造了一種迷幻劑作用下的大腦顯示出全球連線性顯著增加的假象。

公平地說,作者自己將這些圖形描述為“簡化的卡通”,並鼓勵謹慎地解釋它們。然而,這些圖形隨後被受人尊敬的記者邁克爾·波倫 (Michael Pollan) 在他其他方面都很出色的最近出版的關於迷幻劑的書中使用,且沒有任何限定,作為對大腦成像結果進行傳統唯物主義解釋的主要依據。令人費解的是,波倫幾乎沒有提及其他多項研究中報告的對大腦活動減少的更令人印象深刻和直接的測量結果。

最近,研究人員重新分析了資料,這些資料來自使用他們自己先前提到的大腦活動“多樣性”測量方法進行的幾項實驗。他們的測量方法成功地區分了普通清醒意識和涉及意識減退的情況。更重要的是,它們還在統計學上區分了清醒意識和迷幻劑產生的意識擴充套件狀態。

然而,在迷幻狀態下觀察到的“多樣性”增加非常微小——遠小於與意識減退相關的減少——並且發生在複雜性等級的頂部附近,這意味著改進的空間很小。在 (a) 作為神經活動分化度量標準的“多樣性”和 (b) 相關理論要求的整個大腦區域的長距離整合之間,仍然存在一種固有的、未解決的張力。最後,認為大腦活動的隨機性解釋了迷幻體驗似乎與以下事實不一致:這些體驗可能是高度結構化和有意義的——通常甚至是生活中最有意義的體驗

簡而言之,迷幻體驗的非凡豐富性與迄今為止觀察到的大腦活動模式的適度改變之間仍然存在巨大的鴻溝。未來測量技術的進一步改進至少可能會部分彌合這一鴻溝。例如,如果將一種與“多樣性”密切相關但比“多樣性”更精細的替代度量應用於迷幻狀態,那麼文獻中一個明顯的空白將被填補。

最近的概述將最新的迷幻劑研究置於更大的歷史背景下。知情的觀察者一直將迷幻體驗解釋為對通常隱藏的思維部分的意識入侵。該假設是,迷幻劑會擾亂某種“減壓閥”機制,該機制通常將意識限制在日常生活中需求的範圍內。今天的唯物主義神經科學家渴望在嚴格的神經術語中解釋這一過程,他們假設進入意識的一切都必須來自大腦中的某個地方。

然而,早期的“減壓閥”模型的倡導者,受到了證據的驅使,不得不採取更廣闊的視角:他們認為,意識“溢位有機體”(亨利·柏格森),並最終紮根於某種超個人的“廣闊思維”(奧爾德斯·赫胥黎)。

儘管堅定的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支持者認為這些想法不值得考慮,但我們敢於有不同的想法。首先,迷幻劑產生的變革性體驗可以在各種情況下發生,這些情況與迷幻狀態的生理相似性不大。更廣泛的(但仍然是自然主義的)“減壓閥”模型可以適應這些現象。它也可以更自然地解釋迷幻劑產生的大腦活動總體減少(它們最顯著的效果)、有時與大腦功能相關的意識擴充套件障礙許多相關的現象

儘管有相反的假設,但唯物主義不是唯一可以提供的具有科學依據的世界觀。正如我們在我們過去即將出版的書籍中詳細闡述的那樣,存在著這種型別的替代概念框架。此處討論的迷幻劑大腦成像研究使我們來到了一個主要的理論決策點,即哪種框架最適合所有相關資料。我們希望本文能鼓勵思想開放的讀者認真對待現在出現的更廣泛的可能性。

Most recently the author of The Idea of the World: A Multi-disciplinary Argument for the Mental Nature of Reality, Bernardo Kastrup has a Ph.D. in philosophy (ontology, philosophy of mind) and another in computer engineering (reconfigurable comput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e has worked as a scientist in some of the world's foremost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cluding the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 (CERN), and authored many academic papers and books on philosophy and science. For more information, freely downloadable papers, videos, etc., please visit www.bernardokastrup.com.

More by Bernardo Kastrup

Edward F. Kelly is a professor in the Division of Perceptual Studies (DOPS), a research unit within the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and Neurobehavioral Sciences at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Medical School. He served as lead author of Irreducible Mind (2007) and Beyond Physicalism (2015), which systematically explore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topics related to the primacy of mind in nature. His research interests currently focus on intensive neuroimaging studies of 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in exceptional subjects of various kinds.

More by Edward F. Kell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