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最近幾周,關於醫護人員治療 COVID-19 患者的大量新聞標題都使用了各種 軍事隱喻:醫生們正在沒有足夠彈藥的情況下在前線戰鬥。他們正在與敵人搏鬥。他們處於戰爭狀態。
但我們沒有處於戰爭狀態。我們當然也沒有應徵入伍。我們是醫生。我們正在做的就是非常努力地工作,以保持我們的病人活著。
治療大量感染快速傳播、可能致命的病毒的患者與對抗敵方入侵者的武裝衝突之間是否存在相似之處?也許有。但差異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採取戰爭心態從根本上來說是允許採取一種 孤注一擲、不擇手段的方式來取得勝利。雖然在物理戰場上的武器對抗過程中,可能確實有需要採取倉促戰術的時候,但這絕不應該是人們努力實踐醫學的方式。
當然,我們都想盡快控制病毒,並儘可能多地治療患者。但是,在戰爭的旗幟下這樣做意味著有必要採取一種輕率的做法,使醫生和患者都面臨著無法辯解的風險水平。
在醫學中,緊急情況——甚至是疫情——絕不是走捷徑的藉口. 如果我們對自身錯誤和疏忽的仔細研究教會了我們什麼,那就是即使在最危急的情況下,我們也必須確認每個腕帶上的出生日期,並檢查清單上的每個專案。在日常實踐中,這些程式可能開始讓人覺得多餘和乏味,但它們可以防止我們對錯誤的肢體進行手術或為錯誤的患者開胰島素。
在像現在這樣的危機時期,當壓力激素皮質醇水平很高,醫護人員特別容易 分心和疲憊時,我們對基本安全規程的依賴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戰爭言論,這種言論幾乎滲透到每一篇關於我們這些參與 COVID-19 患者護理的人的新聞文章中,都對這種邏輯 提出了質疑。它絕望地呼籲混亂的必要性。它主張為了快速解決的承諾而放棄法治是不可避免的。並且,這樣做,它發出了一個危險的資訊。
此外,使用軍事化的措辭 來描述醫生的責任感,混淆了我們責任的現實。直到幾個月前,參與現代醫學實踐的人們還可以相當自信地認為,無論患者患有什麼疾病,提供者在提供治療的過程中都不會將自己的生命 置於危險之中(當然,就 傳染性、傳播性疾病而言,總是存在一定的傳染風險)。
現在,各個專業的醫生都已被重新部署。雖然每位參與救治受難者的醫護人員都值得最崇高的敬佩和讚譽,但媒體有責任謹慎使用語言,避免暗示為這場疫情獻出生命在任何方面都是我們的職責。
戰爭心態要求為了國家而犧牲生命、遭受苦難和做出犧牲。但是, 全球疫情不應該對醫療隊伍提出同樣的要求。尚未完成學業的年輕醫生不應因殉難或榮耀的承諾而感到被迫冒著生命危險。年長的醫生,或那些患有使其更容易 患重病的疾病的醫生,應該被鼓勵站出來維護自己的需求,而不必擔心任何形式的“不光彩退伍”。在戰爭時期,服從命令可能意味著每個新兵都要向前衝鋒,即使在次優條件下,即使沒有適當的裝備。但是,將這種框架應用於我們目前的情況將弊大於利。戰爭本質上是危險的,但危險絕不應該是醫院固有的。
當然,重要的是要承認,現代醫學的語言軍事化絕不是一種新現象。英國醫生托馬斯·西登納姆(被追封為“英國希波克拉底”)因在其 1676 年的《醫學觀察》中寫道, “必須與大量致命的疾病作鬥爭,而這場戰鬥不是為懶漢而戰”,從而被認為是將盔甲引入西方醫學話語的人。而且,這場疫情也不是第一次借用特種部隊的語言。1918 年,席捲美國的流感爆發發生在這個國家也確實處於戰爭狀態的時候。因此,毫不奇怪,致命且不受約束的疾病的突然到來被描述為“入侵”、“攻擊”和“像毒氣彈一樣危險”。
然而,儘管這些軍事隱喻由來已久,但它們並沒有消亡。而且,不精確地使用 鮮活的隱喻的問題在於,它們有可能影響我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正如喬治·萊考夫 和馬克·約翰遜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寫道,“隱喻的核心是推論……[而且]因為我們用隱喻來推理,所以我們使用的隱喻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如何生活。”
因此,我們必須非常小心我們自己和他人的 用來描述我們工作的詞語.
這些都不是在暗示醫生 不勇敢。我認識的每一位醫療專業人員都渴望盡一切可能的能力,協助照顧病人並控制疫情。而且,的確,我們非常願意與保險公司、醫院管理者和立法者鬥爭——為了獲得我們照顧病人所需的資源。
今天晚上 7 點,成千上萬的陽臺、 窗戶、屋頂和防火梯上爆發出一陣由 鼓聲、鐘聲和各種發聲組成的集體感激的吶喊,短暫地活躍了幾乎空無一人的紐約市街道。我在我的臥室裡聽著,我在那裡隔離了將近一週,從折磨我工作醫院一個多月的病毒中恢復過來。我仍然虛弱得無法加入感激的呼喊,但我完全同意這種情緒。畢竟,在我們所做的事情中,存在著不可否認的力量、偉大的榮譽和難以置信的犧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