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我們大多數人都至少認識一個曾與嚴重的精神疾病作鬥爭的人。然而,儘管人們對精神疾病並不陌生,但這類發作通常被認為是異常的,甚至是可恥的。
然而,來自我們實驗室和世界各地其他實驗室的新研究表明,精神疾病非常普遍,以至於幾乎每個人一生中的某個時刻都會至少患上一種可診斷的精神障礙。這些人中的大多數人永遠不會接受治療,他們的人際關係、工作表現和生活滿意度可能會受到影響。與此同時,那些似乎從未患上精神障礙的少數人可能會為心理學提供一個新的研究途徑,讓研究人員能夠探究,要達到異常的、持久的精神健康需要什麼。
流行病學家早就知道,在任何特定時間,大約有 20% 到 25% 的人口患有精神疾病,這意味著他們經歷的心理困擾嚴重到足以損害他們在工作、學校或人際關係中的功能。廣泛的全國性調查(從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到 21 世紀初期進行)表明,更高比例的人口,接近一半的人口,在某個時刻會經歷精神疾病。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這些調查規模很大,參與者數千人,在年齡、性別、社會階層和種族方面具有美國代表性。然而,這些調查也是回顧性的,這意味著它們依賴於受訪者對幾個月、幾年甚至幾十年前的感受和行為的準確回憶。人類的記憶是不可靠的,並且現代科學已經證明,人們對其自身的精神健康史的報告非常不一致,這使得這些研究的最終準確性仍有待商榷。更令人擔憂的是,在國家調查中聯絡到的個人中,有多達三分之一的人未能參與研究。其他測試表明,這些“不回應者”往往精神健康狀況更差。
我們中的一位(謝弗)今年早些時候在《變態心理學雜誌》(其名稱本身就表明對精神疾病患病率的理解已經過時)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採取了不同的方法來估計疾病負擔。謝弗和他的同事沒有讓人們回憶多年前的事情,而是密切跟蹤了一代紐西蘭人,他們都出生在同一個城鎮,從出生到中年。他們每隔幾年進行深入的檢查,以評估前一年是否發生過任何精神疾病的證據。
他們發現,如果你隨著時間的推移跟蹤人們,並使用簡單、循證的工具定期篩查他們,那麼患上可診斷精神疾病的人的比例會躍升至 80% 以上。在該佇列中,只有 17% 的研究成員在中年之前沒有患上精神障礙(至少是短暫的)。由於謝弗的團隊無法確定這些人在評估之間的幾年裡是否仍然沒有精神障礙,因此從未經歷過精神疾病的真實比例可能更小。
換句話說,研究表明,您患上精神疾病的可能性比患上糖尿病、心臟病或任何型別的癌症的可能性都更大。這些發現已得到來自紐西蘭、瑞士和美國類似佇列的資料證實。
如果一個人患上心理障礙,許多人會認為這個人將終生患病。最新的研究表明,對於最常見的心理問題,這根本不是真的。“我們描述為障礙的很大一部分通常是短暫的、不太嚴重的或自限性的,”紐西蘭基督城縱向健康與發展研究的精神病流行病學家和主任約翰·霍伍德說。(霍伍德發現,基督城研究的成員中,在中年之前患上可診斷的精神疾病的人接近 85%。)
這可能是一個有用的資訊來傳播。克萊蒙特研究生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傑森·西格爾說,當人們相信朋友或同事的健康問題是暫時的,他們往往會更同情和樂於助人。
患有精神疾病的個人需要支援。即使是短暫或自限性的障礙也可能對一個人的生活造成嚴重破壞。霍伍德說,要被歸類為患有精神障礙,“一個人通常必須滿足相當嚴格的症狀標準”。“需要有實質性的功能障礙。”
然而,對一些人來說,關於精神疾病發病率的新統計資料聽起來很像對“正常”人類經歷的過度醫療化。精神健康問題倡導者往往不同意這種觀點。“我對這些發現一點也不驚訝,”美國精神健康協會主席保羅·吉翁弗裡多說,這是一個全國性的倡導團體。他的組織認為精神疾病是常見的,“雖然不總是持久的”。三年前,美國精神健康協會啟動了一個基於網路的工具,允許個人謹慎地篩查自己是否可能患有心理障礙。從那時起,該工具已被用於超過 150 萬次篩查,現在每天使用超過 3,000 次篩查來確定人們是否可能患有可以從治療中獲益的疾病。
透過細緻的縱向研究發現的精神疾病的普遍性,對我們在這個國家研究和治療疾病的方式產生了一些影響。對於吉翁弗裡多來說,他曾是一名立法者,親眼目睹了他的兒子在童年未確診精神分裂症後最終無家可歸併被監禁,“這些新研究的一個含義是,作為一個社會,我們將從普遍的精神健康篩查中獲得巨大的益處。”
儘管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目前建議對所有11 歲以上的人定期進行精神健康篩查,但這種篩查仍然遠未普及。“在我們已經認識到早期干預對於癌症、糖尿病或心臟病的重要性的時候,為什麼我們會說,‘好吧,對於精神疾病,我們不進行篩查或早期干預’?”吉翁弗裡多說。“這應該像成人血壓篩查一樣普遍。把頭埋在沙子裡,等待災難不是一個醫療保健計劃。”
另一個含義源於這樣一個事實,即從未患上精神疾病的個體——那些經歷我們稱之為“持久精神健康”的人——實際上非常了不起。這些人可能是精神健康方面的百歲老人:他們以某種方式設法戰勝困難,享受比我們預期的更長時間的良好健康。更密切地研究精神健全的人可能會為我們提供洞察力,瞭解如何幫助更多人享受像他們一樣的生活。
這些非凡的人是誰?在謝弗的紐西蘭佇列中,他的團隊發現,那些擁有持久精神健康的人往往有兩件事對他們有利:首先,他們幾乎沒有精神疾病的家族史。其次,他們往往具有研究人員所說的“有利”性格。早在五歲時,那些在中年之前沒有精神障礙發作的個體往往表現出較少的負面情緒,與同齡人相處得更好,並且具有更強的自制力。或許同樣引人注目的是,該團隊發現,至少在童年時期,這些人並不比同齡人更富有、更聰明或身體更健康。
最終,最新研究最重要的建議是,精神健康問題可能幾乎是普遍存在的。因此,社會應該開始將精神疾病視為骨折、腎結石或普通感冒——作為生活中正常的磨損。承認這種普遍性可能使我們最終能夠投入足夠的資源來篩查、治療和預防精神疾病。當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遇到自己的坎坷時,它也可能幫助我們更容易地善待自己和我們所愛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