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資金承諾無法彌合清潔能源投資缺口

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戰略仍然不足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波蘭本月早些時候結束的新一輪全球氣候談判 COP24 前後,一些大型金融機構做出了大規模的可持續投資承諾。世界銀行宣佈為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專案提供2000 億美元的資金。管理著超過 2.7 萬億美元資產的 歐洲五大銀行承諾重新評估其貸款並減少其碳排放影響。一些國家增加了對綠色氣候基金的資金投入,該基金支援發展中國家的可再生能源和氣候適應專案,使資金總額達到 70 億美元。

這些公告是可持續投資趨勢的一部分。然而,即使有了這些承諾,應對氣候變化的清潔能源投資的未來仍然不明朗。

後果是嚴峻的。最近,全球碳專案的研究人員宣佈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已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在 COP24 會議之前,國際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國際能源署和特朗普政府等最近的幾份報告都闡述了氣候變化對環境、經濟和人類生命可能造成的破壞程度。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當今世界重大發現和塑造我們世界的觀點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將全球變暖限制在 2 攝氏度以內需要改造能源部門,這將付出高昂的代價。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發現,到 2050 年,還需要額外投資 25 萬億美元用於可再生能源,或者每年超過 7000 億美元,才能將氣溫上升限制在 2 攝氏度以內,這是當前該行業投資的兩倍多。

氣候科學家和專家的分析表明,如果沒有更大的投資,特別是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就不可能在減排方面取得重大進展。除了本週做出的承諾外,還需要金融創新來推動資本流向大規模部署可再生能源和開發尖端新技術。

擴大成熟技術規模:需要新政策

大規模部署風力發電場和太陽能園區等成熟的可再生能源技術對於實現氣候目標至關重要。現在,可以為城市和城鎮地區提供大量電力的專案越來越受到養老基金等機構投資者的青睞,這些機構投資者將大規模可再生能源開發視為具有成本競爭力的基礎設施投資;2018 年第二季度,可再生能源資產佔基礎設施交易數量的一半以上

這種增長是由於影響力投資的興起,影響力投資在做出投資決策時會考慮社會和環境因素。最近影響力投資的採用似乎很有希望;2014 年,加州教師退休系統承諾在未來五年內將其清潔能源投資增加一倍,達到 37 億美元。擁有 25 萬億美元資產的 Ceres 氣候風險投資者網路的 161 多家機構投資者鼓勵清潔能源投資和減少碳排放。

然而,這些基金在機構投資者中仍然是少數,需要創新政策來吸引大規模部署的投資。聯邦政府應透過降低風險和發行主權綠色債券,使這些投資對風險規避型組織更具吸引力,這些債券為可再生能源和環境可持續專案提供資金。

雖然能源部為可再生能源專案提供了一些保險,但其貸款擔保計劃應增加專門針對這些基礎設施投資的資金,這將減少投資者的擔憂並釋放更多的私人資本。

增加綠色債券的使用也將鼓勵更多投資。綠色債券在美國市場越來越受歡迎,預計其發行量將佔 2018 年全球預測的 2500 億美元的 20% 以上。然而,這些債券主要來自私營部門或地方政府。美國應發行自己的主權綠色債券,使創新技術在沒有政府補貼的情況下也具有競爭力。這一努力已成功地增加了在波蘭和法國等國家的投資。

技術發展:一個關鍵缺口

為了實現碳排放量被限制在人類生存安全水平的未來,能源儲存和燃料等新形式的突破性技術至關重要。不幸的是,許多公司仍然難以獲得早期資本

歷史上,風險投資 (VC) 通常會進行這種高風險、早期的投資。然而,在 2008 年行業崩盤以及之後一系列備受矚目的失敗之後,風險投資人近年來一直保持謹慎。雖然風險投資帶來了該行業一些最知名的公司,但傳統的風險投資時間表對於許多新興的可再生技術公司來說太短了。

突破效能源技術需要具有長期前景的早期資金,並且已經有幾個團體,包括不同型別的風險投資和廣泛的全球基金,已經吸取了以往清潔技術投資的教訓,為有前途的技術部署了“耐心資本”。但是,雖然這些創新的私人組織可以提供部分資金,但政府資金也應發揮關鍵作用。

能源部已經向有前途的新興技術提供了大量資金,高階研究計劃署-能源(ARPA-E)也是如此,該機構專門關注可能具有變革性的能源技術。然而,政府應增加其資金能力,並擴大其在“創新使命”中的參與,這是 22 個國家和歐盟承諾到 2020 年將清潔能源創新投資增加一倍的承諾。此外,美國應繼續支援“創新使命”的其他方面,特別是與國際和私人投資者合作的承諾。

在 COP24 上做出的承諾顯然不夠。即使金融機構正在逐步減少其碳排放影響,但很明顯,政府和投資者必須積極主動地透過建設新的基礎設施和關注創新來彌合融資缺口。如果認真對待,有意義的投資可能只是拯救我們日益變暖的世界的最強大工具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