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研究人員已經從在羅馬尼亞發現的一種矮壯恐龍身上拼湊出了一組令人困惑的化石。這種新描述的掠食者有助於充實歐洲白堊紀食肉動物的零星化石記錄。
這種恐龍名為巴拉爾·邦多克 (Balaur bondoc),是一種爪子鋒利的獸腳亞目恐龍,生活在約 6000 萬年前海平面很高且歐洲大陸是一系列島嶼時的小島嶼生物中。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布加勒斯特大學的佐爾坦·奇基在一份準備好的宣告中說:“這種形態非常奇怪,我們不知道該如何歸類它們。” 奇基及其同事在 8 月 30 日線上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項研究中描述了這個新物種。
許多在孤立環境(如群島)中進化的動物都表現出所謂的島嶼效應的跡象,這會使它們變得更小,並在它們身上注入一些奇怪的特徵。
就其本身而言,B. bondoc 並不比其在亞洲和北美的近親小多少,身長約六到七英尺。然而,它的體型和骨骼特徵很容易將其與同時期的其他馳龍科動物區分開來。 紐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馬克·諾瑞爾和該論文的合著者在一份準備好的宣告中說:“B. bondoc 體型笨重,四肢出乎意料地粗壯,骨骼融合。” 巴拉爾·邦多克這個名字在古老的羅馬尼亞語中意為“矮壯的龍”。
奇基說:“它與迅猛龍和中國的帶羽毛恐龍等動物密切相關。” 這種恐龍的第一和第二腳趾上還有兩個大的可伸展爪子,很可能用作狩獵武器。 短腿和手臂的骨骼融合,臀部的結構表明該動物有很多肌肉。
B. bondoc 是迄今為止描述的最完整的歐洲中晚白堊世掠食者。 研究人員的發現基於十多年前發現時倖存下來的部分骨骼,包括脊椎骨、手臂、腿、臀部、手、肋骨和尾巴的部分。
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兼該描述的合著者斯蒂芬·布魯薩特在一份準備好的宣告中說:“巴拉爾是一種新型的掠食性恐龍。” “它的解剖結構表明,它的捕獵方式可能與那些不那麼矮壯的親戚不同,”後者可能更依賴速度和敏捷性。 “與迅猛龍相比,巴拉爾可能更像一個拳擊手,而不是一個短跑運動員,”他說。
儘管與它較瘦的表親有明顯的不同,但 B. bondoc 似乎與亞洲和北美的猛禽相對密切相關。 奇基說:“這一發現表明,儘管世界這一地區具有群島地理特徵,但在白堊紀末期之前,它至少與大陸存在間歇性的動物區系聯絡,”他指出,這種聯絡“直到最近才真正被承認”。
新的分析還有助於強調其他古代進化異常以及最近發生的島嶼效應的例子。 諾瑞爾說:“它表明了該地區在恐龍時代的衰落時期動物群是多麼不尋常。” “Balaur 令人興奮,並且證明了今天在島嶼上發現的不尋常動物。”
爪足圖片由 Mick Ellison 提供; 重建圖片由 Mick Ellison/Zoltan Csiki/Matyas Vremir/Stephen Brusatte/Mark Norell/AMNH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