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位於阿富汗喀布林的美國大使館,北約國際安全援助部隊(ISAF)阿富汗總部,以及喀布林的其他建築物今天遭到武裝分子使用槍支和火箭彈的襲擊。據報道,大使館和國際安全援助部隊均無人受傷,但在戰鬥中,四名警察和兩名平民喪生,據美聯社報道。
美國在喀布林的外交機構有著動盪和暴力的悠久歷史,但現在該大使館受益於在 1998 年美國駐肯亞內羅畢和坦尚尼亞達累斯薩拉姆大使館遭受恐怖襲擊後實施的多項安全改進措施。這些襲擊事件造成 220 多人死亡,約 4000 人受傷,是對美國國務院的警鐘,正如我在最近一篇關於 9/11 事件前安全漏洞和應對措施中部署的技術和協議的文章中詳細描述的那樣
美國國務院發現其 85% 的外交場所容易受到攻擊,並實施了一系列更強的安全預防措施。新規定要求大使館在道路後方 30 米處,位於由防攀爬牆和防撞障礙物圍成的周界內。新規定還要求使用防爆建築材料和窗戶。到 2007 年,美國已花費超過 59 億美元用於建造新大使館和升級現有設施。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喀布林是幾個獲得新館舍而不是僅僅升級現有設施的地點之一。事實上,當恐怖分子在內羅畢和達累斯薩拉姆發動襲擊時,美國駐喀布林大使館早已關閉;由於擔心蘇聯從阿富汗撤軍導致安全崩潰,美國於 1989 年關閉了該大使館,直到 2002 年才正式重新開放。阿富汗首都有著外交流血事件的歷史:1979 年,美國駐阿富汗大使阿道夫·杜布斯被武裝分子綁架並在交火中喪生。2008 年和 2009 年在印度駐該地大使館發生的自殺式爆炸事件造成約 75 人死亡,數百人受傷。
國務院似乎更加認真地對待了在喀布林開展外交工作的現實。到 2006 年,當新館舍建成時,政府問責辦公室的一份報告統計其成本為 1.772 億美元,是其他任何新大使館的兩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