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音樂已經不是以前的樣子了。至少,這是每一代逐漸逝去的音樂聽眾的刻板印象的哀嘆。這也是理解一項關於過去半個世紀流行音樂演變的新研究的一種方式。
一群研究人員對近 50 萬首歌曲進行了定量分析,以尋找多年來音樂特徵的廣泛變化。發表在 7 月 26 日線上期刊《科學報告》上的研究結果表明,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確實出現了一些趨勢——但這些趨勢不一定是好的。(《大眾科學》和《科學報告》都是自然出版集團的一部分。)
研究人員的分析基於百萬歌曲資料集,這是一個公開可用的 280 吉位元組檔案,它提供了近 45,000 位藝術家的歌曲的背景草圖——名稱、時長、節奏等等。在其中的一百萬首歌曲中,有 464,411 首歌曲在 1955 年至 2010 年間發行,並且包含關於聲音特徵和發行年份的資料。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巴塞羅那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人工智慧研究所的博士後學者瓊·塞拉和他的同事們研究了這些歌曲的三個方面:音色(根據塞拉和他的同事的說法,“音色解釋了聲音的色彩、紋理或音質”);音高(“大致對應於作品的和聲內容,包括其和絃、旋律和音調編排”);以及響度(稍後會詳細介紹)。
研究人員發現,自 20 世紀 60 年代達到頂峰以來,音色多樣性一直在穩步下降,直至今日。這意味著整體音色調色盤的同質化,這可能表明樂器和錄音技術的多元化程度降低。同樣,音樂的音高內容也有所萎縮。基本的音高詞彙保持不變——過去幾十年流行的音符和和絃今天仍然流行——但句法變得更加受限。今天的音樂家似乎不太敢於從一個和絃或音符過渡到另一個和絃或音符,而是遵循他們的前輩和同時代人已經走過的道路。
最後,音樂變得更響亮也就不足為奇了。一段音樂的響度是錄音的內在特徵,不要與聽眾控制的音量混淆。“基本上,音訊訊號在錄製和儲存時,物理上被限制在某些值之間(原始錄音系統中為 +1 和 -1 伏特),”塞拉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解釋道。“您可以錄製在 -0.2 和 +0.2 之間或 -0.6 和 +0.6 之間波動的訊號(正負波動對於使揚聲器振膜移動是必要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內在響度水平。”
多年來,音響發燒友一直在譴責“響度戰爭”——隨著時間的推移,錄製音樂的響度逐漸提高,這顯然是為了吸引聽眾的注意力。響度是以動態範圍為代價的——從廣義上講,當整首歌曲都很響亮時,歌曲中就沒有什麼東西能突出顯示為驚歎或有衝擊力。(這段兩分鐘的 YouTube 影片很好地演示了過度的響度是如何削弱錄音的豐富性和深度的。)事實上,塞拉和他的同事們發現,錄製音樂的響度大約每八年增加一分貝。
這是一項有趣的研究,它似乎支援了流行的軼事觀察,即過去的流行音樂比今天的 Top 40 歌曲更好,或者至少更多樣化。(最近的一項研究還發現,歌曲的歌詞比過去更黑暗和更以自我為中心。)但我想知道這裡是否存在選擇偏差。百萬歌曲資料集雖然龐大,但可能無法提供流行音樂的代表性樣本,尤其是對於老歌而言。它的內容嚴重偏向於現代音樂:該資料庫僅包含 1955 年至 1959 年間發行的 2,650 首歌曲,但幾乎高出兩個數量級——177,808 首歌曲——在 2005 年至 2009 年間發行。這是因為它借鑑了現在流行的音樂,以及已經數字化並可供下載的音樂。而今天人們喜歡的昔日歌曲(作為老歌)可能與這些歌曲首次發行時人們喜歡的歌曲不同。
我們暫且假設新研究中確定的趨勢——尤其是同質的音色和受限的音高序列——是不好的。那麼,那些打破這些趨勢的罕見歌曲,提供新穎的旋律和聲音紋理的歌曲,就會顯得與眾不同。因此,這首歌比同時代的歌曲更有可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也就是說,更有可能在發行 50 年後被數字化並廣泛播放,從而增加其被納入百萬歌曲資料集的可能性。與此同時,過去那些平淡無奇的曲調將逐漸消失在模擬的默默無聞中。那麼,這樣一個數據庫中相對較少的老歌,往往會比今天的平均歌曲在聲音上更有趣,任何比較老歌和新歌的分析都可能反映出這一點。所以我懷疑這項研究告訴我們的一部分內容是,平淡的音樂可以欺騙我們,但不會長久。
塞拉在一封電子郵件中承認,“時間考驗”效應造成的偏差是可能的,但他認為其影響應該很小。例如,他指出,他和他的同事們確定的長期模式和趨勢也適用於相對較短——且相對較近——的時間段(例如,1997 年至 2007 年),在這些時間段內,“時間考驗”效應應該很小。“在接近且不太近的時間段(例如,1960 年和 1968 年)也發生同樣的情況,這兩年都可能部分包含這種效應,”他寫道。“由於這種趨勢在您假設‘時間考驗’偏差最小的短時間內是一致的,而且,這種趨勢在較長的時間內也是一致的,我們可以假設這是一個普遍趨勢,因此,‘時間考驗’效應確實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