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五十年前,12個國家——阿根廷、澳大利亞、比利時、英國、智利、法國、日本、紐西蘭、挪威、南非、蘇聯和美國——同意放棄他們對南極洲的主權聲索。這片大陸將不屬於任何國家,成為對所有國家開放的自然保護區和科學實驗室。
考慮到簽署發生在冷戰和其他國際敵對行動期間,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然而,《大眾科學》撰稿人布倫丹·博雷爾在本週早些時候發表在他的紐約時報評論文章中指出,這種普遍大陸的理想主義願景在環境方面適得其反。他此前在2008年11月發表的大眾科學報道中指出了該條約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
該條約似乎可以被看作是“公地悲劇”的縮影,其中對所有人開放的資源遭到破壞,最終損害所有人的利益,因為沒有人對其負責。博雷爾用一個個人例子提到,當他在2001年隨一個科學團隊訪問南極洲時,他享用了從羅斯海新鮮捕獲的犬牙魚。(這種魚通常在餐館裡作為智利海鱸魚供應。)但在過去的六年裡,由於海盜漁船,那裡沒有捕獲過犬牙魚。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提供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報道。
他認為,這次和其他南極漁業失敗的責任完全在於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該委員會成立於1982年,負責監管受《南極條約》管轄的漁業。“海洋環境方面的膽怯幾乎概括了《南極條約》50年的歷史。博雷爾在《紐約時報》中寫道:“年復一年,海洋保護委員會否決或削弱了幾乎每一項提交給它的進步提案。”
相反,一種可能會讓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和國際協定倡導者感到震驚的策略將更好地服務於南極——即廢除《南極條約》,允許各國提出主權聲索。他指出北極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的案例,該群島在1912年被國際公約認定為不屬於任何國家。但該公約很快失效,1920年斯匹次卑爾根群島實際上成為挪威的一部分,挪威大力保護該島的環境。
來自維基共享資源的南極洲衛星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