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谷歌實習還是創業更好?

大池塘裡的小青蛙,小池塘裡的大青蛙,以及成功的本質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中,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俗話說,寧為雞頭,不為鳳尾。 在西班牙語中,寧做“老鼠頭,不做獅子尾”。在義大利語中,寧做“鰻魚頭,不做鱘魚尾”。翻譯成矽谷的語言,它可能是“領導一家初創公司比在谷歌做一名打工仔更好”。

但在他們自己做決定時,並非每個人都遵循這一民間智慧。在我最近與密歇根大學的同事斯蒂芬·加西亞和密歇根大學羅斯商學院的希爾利·科普爾曼合作發表的論文中,我們詢問了歐裔美國人和東亞裔美國學生:如果用隱喻來說,你更願意做大池塘裡的小青蛙還是小池塘裡的大青蛙?75%的亞裔美國人選擇了大池塘,而非亞裔美國人選擇大池塘的比例為59%。

我們還詢問了美國和中國大陸的成年人,他們是否更願意就讀全國排名前10的大學,即使他們會低於平均水平,還是就讀全國排名前100的大學,他們在那裡會高於平均水平。58%的中國人選擇了前10名的大學,而只有29%的美國人選擇了前10名的大學。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世界中塑造我們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那麼工作場所的選擇呢?同樣的情況再次出現:更多的中國人更傾向於加入全球前10的公司,即使他們會在平均水平以下掙扎。

成功的地理學

為什麼不同文化會選擇不同的決策路徑?東亞國家都有心理學家所說的“面子文化”,其中每個人都可以透過履行其在社會等級中的地位而獲得一定程度的面子或尊重。但只有一個問題:因為面子是社會賦予的,所以你如何看待自己並不能為你贏得面子。在一個穩定的等級制度中,你只能要求別人願意給予你的尊重和地位。 

相比之下,主流美國文化是一種“尊嚴文化”。擁有尊嚴是指堅信每個人天生都具有與其他人相同的內在價值。你的自我價值是內在的、不可剝奪的,並且獨立於他人的判斷和認可。

想想這對成功意味著什麼。大池塘是享有盛譽的。但在尊嚴文化中,它並不能定義你是誰。無論你的阿姨怎麼想,就讀二流大學並不會讓你成為失敗者。上哈佛大學並不能保證絕對的成功。

在基於面子的文化中,情況有所不同。如果透過他人的眼睛來看待成功和失敗,那麼來自大池塘可以說明很多關於你是誰的事情,或者更確切地說,他人認為你是誰。這並不是說做大青蛙不重要。而是說不選擇大池塘會帶來巨大的社會成本:缺少認可,失去獲得一致認可的機會。在以面子為重的文化中,僅僅提到哈佛大學就會發出你社會價值的明確訊號,不選擇它似乎是不可思議的。

危險的大池塘以及關於大青蛙的警告

大池塘帶來了大量的優勢:一個響亮的名字、豐富的資源、廣泛的人脈。但聲望的誘惑掩蓋了一個令人筋疲力盡的現實。1966年,社會學家詹姆斯·A·戴維斯注意到一個奇特的現象:假設有兩個智力相同的學生。一個進入了一所精英院校,但在激烈的競爭中掙扎。另一個去了一所普通的院校,卻脫穎而出成為明星。事實證明,後者——“小池塘裡的大青蛙”——往往表現更好

這在字面上被稱為“青蛙池塘效應”。在學生和運動員中,相對於你的同齡人來說,你的表現如何比你來自哪裡更能培養自我能力。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機構聲望並不能保證未來的成功或職業抱負。它也不能彌補糟糕的GPA或平庸的工作表現。如果說有什麼影響的話,那它會讓你感到迷茫和無能,落後於你成就卓越的同齡人:一個在享有盛譽的大池塘裡的小青蛙,陷入了人們認為大池塘可以預防的無能的陰影中。

事實上,盲目追求大池塘會帶來危險的後果,尤其是對於生活在面子文化中的人來說。在過去的十年中,美國大學的國際學生人數急劇增加了85%,其中三分之一來自中國。因此,進入精英大學的狂潮日益高漲。在中國文化中是正常的,在西方可能並非如此。隨著中國學生大規模地爭奪常春藤盟校,幽靈SAT考生和作弊醜聞爆發,與此同時,大量的中國諮詢機構編造申請論文,以及一個有利可圖的行業興起,培養兒童早在九歲時就到海外接受教育。即使是中國一個耗資20萬美元的多年大學預備課程也無法讓那些渴望進入大池塘的人為即將到來的沉默掙扎做好準備:文化衝擊、語言障礙、精神疾病、孤獨和疏遠。

但是,對過度追求享有盛譽的池塘的警告並不意味著可以不加考慮地追求與此相反的選擇。2011年,《紐約時報》報道了羅娜·埃科諾莫的職業生涯故事,她曾是曼哈頓一家著名律師事務所的律師,在經濟衰退後離開了大池塘,開始了一家希臘食品攤位生意。現在,羅娜成為了小池塘裡的大青蛙,過著更健康的生活,擁有她一直期望的那種職業熱情,以及她夢想的自由時間。

但很快,現實就擺在了眼前。羅娜必須每週六天在黎明前醒來。大量的行政和體力勞動、情緒上的疲憊和缺乏安全感擠走了她曾經幻想的激情和滿足感。她賺的錢比當律師時少,工作時間也更長,每天都在為維持小企業的生存而苦苦掙扎。

羅娜的故事在放棄朝九晚五的辦公室工作去追求自己熱愛的職業的白領工人中越來越普遍。在尊嚴文化中,離開大池塘去追逐夢想的決定被廣泛稱讚為一種直接的勝利。但是,在小池塘裡取得成功的那隻大青蛙之外,有多少個羅娜呢?  

超越青蛙池塘的權衡

當然,現實世界並非由這種二元選擇組成。透過青蛙池塘的假設來駕馭決策的複雜性是過於雄心勃勃的壯舉。無論情況如何,都宣揚成為“大青蛙”的好處是一種過於簡單的解決方案。即使在美國,在某些職業領域,小池塘裡的大青蛙也未能展現出希望。例如,在招聘大學教師時,高聲望的博士課程會帶來低聲望的課程難以匹敵的優勢。一項研究發現,美國排名前10的大學產生的終身教授人數是排名前20的大學的三倍之多。有時,讓你獲得工作機會的更多是你在大池塘的經歷,而不是你自己的生產力。

就民間智慧不能為日常決策提供指導而言,單單青蛙池塘模式也不能為正確的選擇方式提供指導。但它仍然闡明瞭我們如何看待權衡取捨方面的不同文化傾向。承認這兩種選擇都不能保證成功可能會令人沮喪,但意識到一個人並非被侷限於一條通往成功的道路可能會令人欣慰。

有趣的是,青蛙池塘的格言有一個亞洲的推論:“寧為雞頭,不為鳳尾”,這似乎是對我們渴望歸屬的享有盛譽的棲息地的一種永不滿足的慾望的糾正。但是,或許在這種堅決的主張之下,隱藏著對人類雄心的默預設可,以及對成功和抱負的模糊之謎的探索。也許有一天,青蛙和池塘、雞和鳳凰會逐漸消失在我們過去的生活中,而我們將認識到成功遠不止是相互超越或高貴的隸屬關係。

Kaidi Wu is a doctoral candidate in psych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where she studies why we do things foreigners find strange and foreigners do things we find bizarre. Her research has been featured in media outlets including The Atlantic, Quartz, and Inside Higher Ed. Follow her on Twitter @kaidi_wu.

More by Kaidi W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