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與後天之爭,先天勝出

環境影響也很重要,但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是無系統的、不穩定的和特異的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當心理學在 20 世紀初作為一門科學出現時,它專注於後天,即行為的環境原因。環境決定論——不是生態學上的那種,而是我們是由學習塑造的觀點——在心理學領域佔據了幾十年的主導地位。從弗洛伊德開始,家庭環境被認為是決定我們是誰的關鍵因素。在 20 世紀 60 年代,遺傳學家開始挑戰這一觀點。精神疾病等心理特徵顯然在家族中遺傳,但人們逐漸認識到,家庭相似性可能是由於先天(遺傳)而非僅僅是後天(環境)造成的,因為兒童在基因上與其父母有 50% 的相似之處。

在過去的四十年中,科學家們對雙胞胎和被收養者等特殊親屬進行了長期研究,以測試先天和後天的影響。這項研究積累了大量的證據,表明遺傳學對我們之間所有心理差異都做出了重要貢獻。事實上,遺傳的 DNA 差異解釋了我們之間約 50% 的差異,包括在我們的性格、精神健康和疾病以及認知能力和障礙方面。

“遺傳”這個詞可以有幾種含義,但在這裡它指的是 DNA 序列的差異,即我們從父母那裡繼承的 DNA 螺旋階梯中的 30 億個步驟,從受孕的那一刻開始。想到這些遺傳差異的長期影響令人難以置信,這些差異形成了我們生命的最初的單個細胞。它們影響著我們成年後的行為,那時我們生命開始的那個單細胞已經變成了數萬億個細胞,所有細胞都具有相同的 DNA。它們在基因和行為之間漫長而曲折的發育途徑中倖存下來,這些途徑蜿蜒穿過基因表達、蛋白質和大腦。遺傳研究的力量來自於它能夠在不瞭解任何中間過程的情況下檢測這些遺傳 DNA 差異對心理特徵的影響。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繼續有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瞭解遺傳影響的重要性僅僅是我們瞭解DNA如何塑造我們人生的故事的開始。研究像雙胞胎和被收養者這樣具有遺傳資訊量的案例,促成了心理學上一些最重大的發現,因為這是第一次,先天與後天可以被區分開來。

最引人注目的發現之一是,即使是心理學中使用的大多數環境衡量標準——例如養育質量、社會支援和生活事件——也顯示出顯著的遺傳影響。當環境本身沒有 DNA 時,這怎麼可能呢?遺傳影響悄然進入,因為環境並非隨機地“存在於那裡”,獨立於我們和我們的行為。我們根據我們的遺傳傾向選擇、修改甚至創造我們的環境。所謂的環境與心理特徵之間的相關性並不一定意味著環境導致了這些特徵。例如,父母的消極情緒與其子女的反社會行為相關,但這並不意味著父母導致了子女的反社會行為。相反,這種相關性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父母對子女的基因驅動傾向做出消極反應造成的。 

第二個至關重要的發現是,環境的運作方式與環境決定論者認為的完全不同。在 20 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環境因素被稱為後天,因為人們認為家庭在環境方面決定了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方面至關重要。遺傳研究表明情況並非如此。如果我們出生時就被收養並在不同的家庭中長大,我們本質上還是同一個人。環境影響很重要,約佔我們之間差異的一半,但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是無系統的、不穩定的和特異的——總之,是隨機的。

從我們受孕那一刻起從父母那裡繼承的 DNA 差異是我們心理個性的持續終身來源,是塑造我們是誰的藍圖。藍圖是一個計劃。它顯然與完成的三維結構不同。環境可以暫時改變這個計劃,但在這些環境衝擊之後,我們會反彈回我們的遺傳軌跡。DNA 並非是唯一重要的,但就塑造我們是誰的穩定心理特徵而言,它比其他一切加起來都重要。

這些發現呼籲人們徹底反思育兒、教育以及塑造我們人生的事件。它還為平等機會、社會流動和社結構提供了新的視角。

先天與後天之爭已經結束。先天完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