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羅蘭·艾默裡奇的最新災難片《2012》的早期放映中,這部電影今天上映,由於其老套的對話和傷感的場景(其中最大的笑點:一位父親試圖透過電話與他疏遠的兒子重新建立聯絡,但兒子的房子在他來得及說話之前就被摧毀了),觀眾在影片接近尾聲時爆發了笑聲。 在這樣一部以數字混亂為賣點的電影中,沒有人想認真對待任何事情。但如果觀眾是物理學家,笑聲可能在前五分鐘就開始了。 你不能認真對待任何科學內容,儘管我讚賞電影製作人的創造力。
如果你還沒聽說過,2012年12月21日據說是瑪雅曆法結束的日子(實際上並非如此),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標誌著我們所知的文明的終結——儘管事實上瑪雅文明在幾個世紀前就結束了。(美國宇航局有一個很好的問答網站,揭穿了2012年世界末日的無稽之談。)
值得慶幸的是,電影《2012》並沒有糾纏於古代預言。相反,它直接帶我們進入了,嗯,科學。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前提是:太陽的11年活動週期在2012年達到頂峰。(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領導的最近的一項分析實際上將峰值定在2013年5月,並且強度將低於之前的峰值。)出於某種原因,來自太陽的中微子開始表現不同:它們開始頻繁地與物質相互作用,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大部分無害地穿過物質。 電影製作人本可以輕易地發明全新的粒子來完成這項工作——比如稱它們為bambinos——但也許那樣太傻了。
在電影中,“中微子”加熱了地球的核心,使其沸騰。 這反過來又 destabilizes 上覆層(外核和地幔),使地殼彎曲、上升和移動數千公里。
結果,摩天大樓倒塌,橋樑坍塌,跑道斷裂(總是在起飛方向上)。人們尖叫,小狗活著,英雄逃脫,反派試圖逃脫但死了,配角面臨死亡。(我最喜歡的是:丹尼·格洛弗,因在《致命武器》電影中飾演一位長期受苦的警察而聞名,他在劇中扮演美國總統,他決定與白宮同歸於盡——並且似乎差點要說,“但我離退休只有兩天了。”)
如果中微子的行為方式像電影中描述的那樣,那麼就沒什麼可拍的了。 能夠將固體鐵核心加熱到數千度的粒子應該在伍迪·哈里森有機會搶走他所有戲份之前,就把地球表面烤乾了。 核心承受著大約350吉帕斯卡的壓力(三百萬個大氣壓),這就是它呈固態的原因。 核心必須加熱到多熱才能在該壓力下液化尚不確定,儘管劍橋大學的安內利·艾塔在這篇論文(pdf)中嘗試了一下。
這並不是說過度活躍的太陽沒有危險。 強烈的太陽活動會擾亂衛星軌道和通訊; 1989年,它引發了魁北克周圍的大範圍停電。
另一方面,中微子可能並非如此無害。 芝加哥大學的物理學家胡安·科拉爾在1996年提出理論,認為某些型別恆星的死亡可能會產生如此多的高能中微子,以至於它們會與有機組織中的原子相互作用,並導致癌症造成大規模死亡。 他認為,這種恆星死亡的頻率雖然極其罕見,但與地球歷史上的大規模滅絕事件相符。
唉,用腫瘤形成的緩慢死亡來摧毀文明可能不太適合搬上大銀幕。 所有的小狗也會死掉。
電影《2012》的場景由哥倫比亞三星市場集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