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新技術的發展速度通常與過去的知識成正比,導致隨著時間的推移呈指數級增長。這種爆發式的發展意味著,一個文明一旦達到技術成熟階段,很快就會透過氣候變化,例如,或核武器、生物武器或化學武器等方式發展出自我毀滅的手段。這種型別的發展,在數十億年的宇宙視角下,僅僅幾百年就會顯得非常突兀。如果這種自我毀滅很普遍,這或許可以解釋費米悖論,即“大家都在哪裡?”——並且可能意味著太空中應該充斥著已逝文明的遺蹟。
因此,當探索其他恆星周圍的宜居世界時,我們可能會發現一些行星,其表面被燒燬,廢棄了大型建築物,或者行星大氣中富含毒氣,沒有任何生命跡象。更令人感興趣的是,我們可能會發現一些在太陽系中飛行的技術遺蹟,它們沒有任何可檢測到的功能,例如,在數百萬年的旅行中失去動力並變成太空垃圾的裝置碎片。
星際空間中存在多少碎片取決於技術文明的數量以及它們對太空探索的渴望程度。根據開普勒衛星資料,我們知道,大約四分之一的恆星都擁有一個適宜居住的地球大小的行星。即使只有一小部分宜居地球在其恆星的壽命期間發展出像我們這樣的技術文明,銀河系中也可能存在大量遺蹟供我們探索。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 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工作。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個機會為太空考古學的新領域奠定了潛在基礎,即研究太空中過去文明的遺蹟。這個新領域將不是用鏟子挖掘地面,而是透過使用望遠鏡來觀測天空和挖掘太空進行探索。
人們可能會天真地認為這個研究方向完全是未來的。但有趣的是,第一件人造遺蹟可能在過去一年中剛剛被發現,當時泛星計劃巡天觀測識別了太陽系中的第一個星際物體,’奧陌陌’。 十年前估計,像奧陌陌這樣長度為千米級的星際小行星的數量少到幾乎為零,這使得這項發現完全出乎意料。
此外,奧陌陌比太陽系中任何已知的小行星都更細長。但最令人感興趣的是,奧陌陌偏離了人們根據太陽引力場預期得出的軌道。雖然這種偏差可能與太陽加熱水冰導致脫氣相關的火箭效應有關,但奧陌陌後面沒有任何彗尾的跡象,並且計算表明,與觀測結果相反,其自轉週期應該因任何彗星力矩而發生顯著變化。奧陌陌可能有個人造引擎嗎?即使它恰好是一塊天然岩石,正如其所指示的,它缺乏無線電傳輸,但從很多方面來看,這塊岩石都非常不尋常。
奧陌陌的發現應該激勵我們繼續在太陽系中尋找星際碎片。星際物體可能不只是曇花一現的訪客。其中一小部分可能會被太陽和木星投下的引力“漁網”捕獲。足夠接近木星的物體可能會透過引力相互作用失去軌道能量,並隨後被束縛在太陽系中。事實上,最近在木星周圍的逆行軌道上發現了一顆具有這種起源跡象的小行星BZ509。
由於速度太高,不可能使用現有的化學火箭追逐奧陌陌,但人們可以考慮登陸被束縛在太陽系中的星際物體的任務。雖然它們在太陽系中所有的小行星或彗星中只佔極小一部分,但它們的星際起源可以根據它們在木星周圍的不尋常軌道來識別,或者在彗星的情況下,可以透過對它們的彗尾進行光譜觀測來識別其獨特的(太陽系外)氧同位素丰度。
發現人造起源的太空垃圾的證據將為古老的問題“我們是孤獨的嗎?”提供肯定的答案。這將對我們的文化產生巨大影響,併為人類活動的意義增加新的宇宙視角。 發現一個因戰爭或氣候變化而滅絕的文明,希望可以讓我們團結起來,避免類似的命運。但是,如果太陽系內星際遺蹟附近的雷達成像或飛掠攝影能夠顯示出我們文明尚未掌握的先進技術跡象,那將更加了不起。沒有什麼比那些發展出先進技術直至自我毀滅的文明的教訓更值得我們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