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意識研究在科學上易於處理

我們需要重新審視研究中“客觀性”的理念

行為科學實驗,1950年。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奇怪的是,現代科學長期以來一直受這樣一種觀念支配,即科學意味著從我們的解釋中移除意識,以便“客觀”。這是行為主義背後的理論依據,行為主義是一種現已消亡的心理學理論,它將這種趨勢推向了反常的極端。

像約翰·華生和B.F.斯金納這樣的行為主義者刻意避免討論他們的受試者(人類或動物)的想法、意圖或願望,而是完全專注於行為。他們認為,因為其他人或動物頭腦中的想法不可能被確定地知曉,所以我們應該在我們的理論中簡單地忽略它們。他們斷言,只有當我們完全專注於可以直接觀察和測量的東西:行為,我們才能真正科學。

埃爾溫·薛定諤,20世紀早期量子力學的關鍵架構師之一,在他的1958年哲學著作《心靈與物質》中將這種方法標記為“客觀化原則”,並清楚地表達了它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透過[客觀化原則],我的意思是……我們為了掌握自然界無限複雜的問題而採取的某種簡化。在沒有意識到它並且沒有嚴格系統地對待它的情況下,我們將認知主體排除在我們努力理解的自然領域之外。我們帶著自己的身份退回到一個旁觀者的角色,他不屬於這個世界,而這個世界正是透過這個程式變成了一個客觀的世界。”

然而,薛定諤確實指出了問題和解決方案。他認識到,“客觀化”只是一種簡化,是科學理解自然程序中的一個臨時步驟。

他總結道:“科學必須重新被創造。需要謹慎。”

現在我們似乎正處於一個轉折點,越來越多的思想家最終開始傾聽薛定諤的觀點,我們必須在適當的時候放棄客觀化原則。現在是我們採用“主觀化原則”的時候了,這樣做不僅可以理解現實的一半——客觀世界,而且可以理解整體,外部內部世界。

意識科學在過去幾十年中經歷了復興,對我們自己思想——意識/主觀性——的研究終於成為一項受人尊敬的追求。然而,確定在意識研究中我們應該考慮哪些型別的資料和哪些型別的實驗是合法的,仍然很棘手。

我們正在從只有“客觀”科學才是合法的概念中退卻。我們現在正在開發一套新的標準來取代“客觀性”。這些新標準是基於主體間確認的概念。這個花哨的術語只是意味著我們認識到所有“客觀”資料都是我們可以作為一個科學家社群討論和決定的資料,以決定是否將其視為準確和相關,從而視為“真實”。真理是主體間的,而不是客觀的。沒有“來自任何地方的觀點”。總有一個地方,一個視角,一個主體。

這就是本體論“難題”背後潛藏的認識論“難題”。前者問道:我們需要詢問哪些型別的資料和問題來弄清楚意識的本質?科學如何理解長期以來在許多人看來是科學上難以處理的問題?後者是戴維·查爾默斯在他1996年的著作《有意識的心靈:邁向意識理論》中提出的對經典身心問題的重新框架。

諾貝爾獎獲得者傑拉爾德·埃德爾曼和朱利奧·託諾尼在他們2001年的著作《意識的宇宙》中明確了認識論問題:

“意識提出了一個在其他科學領域中沒有遇到的特殊問題。……我們試圖做的不僅僅是理解如何用另一個人大腦的運作來解釋他的行為或認知操作。……我們不僅僅是試圖將對外部事物的描述與更復雜的科學描述聯絡起來。相反,我們試圖將對外部事物的描述——大腦——與內部的事物——一種體驗,我們自己的個人體驗,即作為有意識的觀察者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體驗——聯絡起來。”

因此,意識研究需要在兩個非常不同的領域之間建立對映:一個客觀的(即“主體間的”)可測量的世界和一個主觀的難以測量的內部世界。這些世界如何相互對應?哪些物理結構與意識相關聯,為什麼?意識延伸到生命鏈的哪個程度?

然而,我想在這裡提出,雖然對主觀性的研究,作為一種物理現象,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同的,因為它正在將意識的鏡頭反過來對準自身,但它與其他科學研究物件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

合理的推斷是科學中常用的工具,因為我們很少知道我們關注的科學領域中“真正”發生了什麼。我們一直都在根據可獲得的最佳資訊進行推斷。神經科學家克里斯托夫·科赫在他的新書《生命本身的感受》中很好地闡述了這一點。

許多神經科學家和哲學家現在正在開發各種工具來測量意識的存在和型別——其中一些我在我的上一篇文章這裡討論過。

所有這些測試都依賴於合理的推斷。除了我們自己的意識之外,我們無法知道任何其他意識。

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心理學家喬納森·斯庫勒告訴我,“‘第一人稱科學’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識別從經驗本身中產生的關鍵原則,然後檢驗它們可能對更廣泛的科學產生什麼影響。”他和一些其他科學家正在充實“第一人稱科學”和沿這些思路的“元科學”。

總而言之,透過忽略自然界中的心靈,我們忽略了我們自己——因為對我們每個人來說,“世界”完全是我們自己心靈的創造,但基於我們從客觀世界接收到的不完善的感官資料。透過接受主觀性作為自然的一部分,我們獲得的是更完整的科學。

在這種新的科學觀點中,人類的心靈是心靈和物質進化的自然產物,而心靈和物質只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就我們所知,人類的心靈代表了我們宇宙這個角落中最複雜的心靈形式。

因此,我們在心靈的複雜性上是特殊的,但在性質上與自然的其餘部分以及構成自然界的無數不太複雜的心靈——我們周圍的世界——並沒有什麼不同。

我們現在正處於一個轉折點,研究意識的科學家和哲學家可以捲起袖子,開始忙於測試意識在其多種表現形式中的本質,而這些資料反過來將反饋到我們關於意識和更廣泛的物理現實的理論中,在一個持續展開的真理之舞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