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轉基因作物生產更多食物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聖地亞哥——在未來50年裡,人類需要生產出相當於整個人類文明史上生產的食物總量。不斷增長的地球人口對此提出了要求。然而,可耕種的土地資源稀缺,水和化肥(由化石燃料製成)等其他資源也日益受限。

正如本週末在美國科學促進會的年度會議上描述的那樣,這就是世界農學家面臨的困境。幸運的是,聰明的科學家們並非束手無策。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喬納森·林奇認為,我們目前的處境需要一場“第二次綠色革命”。他說,第一次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在發達國家廣泛使用化肥實際上降低了玉米等作物的產量——額外的營養物質使植物長得太高,以至於它們會直接倒下。解決方案包括開發矮稈玉米和水稻品種,這些品種可以(字面上地)承受額外的施肥。

他說,我們現在需要的是一個在貧瘠土壤中提高產量,而無需使用化肥的系統,因為化肥在世界許多地方仍然非常昂貴。這種需求非常迫切:非洲每年因貧瘠的土壤而損失95%的潛在玉米產量,超過700萬五歲以下兒童死於飢餓。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傳播。


他說,許多土壤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磷含量低。確實存在的磷集中在土壤的表層。他描述了一個在拉丁美洲高地的專案,該專案透過培育普通豆類的品種,從土壤中提取更多的磷。普通豆類是超過10億人的重要食物來源,其根系結構在土壤下水平擴散。新的根系捕獲了更多的磷。它們還具有保護豆類種植的山區土壤免受侵蝕的額外好處。他目前正在將研究擴充套件到玉米,玉米的問題恰恰相反:它需要深根來捕獲沉入地下的氮。

此外,孟山都的首席技術官羅伯特·弗雷利在一次私人談話中告訴我,基因工程在幫助提高玉米和大豆產量方面的力量。他說,今年是人們首次可以獲得玉米和大豆完整基因組序列的一年,他說,這就像在黑暗的房間裡找鑰匙時打開了燈。“育種一直基於特徵,而不是基因,”他說,“但現代植物育種更像CSI。”雖然生物技術作物過去曾被用於創造抗殺蟲劑的作物,但下一代生物技術將嘗試直接提高產量。“我們正在研究一系列可以影響產量的基因,”他說,“這些基因可以調整光合作用的效率,或者可以用於提高耐旱性和耐熱性。”

他說,對於玉米,他預計未來20年的產量將比2000年的水平翻一番。10%的改進將來自農藝改進,例如配備GPS的拖拉機,可以在精細最佳化的位置播種。30%到40%將來自育種的進步。其餘一半將來自生物技術。所有這些產量增長都可以在減少水、化肥和農藥等投入量的三分之一的情況下實現。“農業的現狀就像20世紀60年代的計算機,”他說。“現在,你在基因組測序方面有了根本性的突破,可以新增到育種中。在生物技術方面,你已經瞭解了特定基因的模式和作用。然後你可以將它們整合在一起,在正確的時間將正確的種子種植在正確的田地上,並達到正確的種植密度。”

Michael Moyer is the editor in charge of physics and space coverage at 大眾科學. Previously he spent eight years at Popular Science magazine, where he was the articles editor. He was awarded the 2005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Science Writing Award for his article "Journey to the 10th Dimension," and has appeared on CBS, ABC, CNN, Fox and the Discovery Channel. He studied phys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and at Columbia University.

More by Michael Mo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