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利馬會議結果如何,世界都可以應對全球變暖

試想一下,如果世界上最大的兩個汙染國單方面決定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這種無處不在的氣體是造成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中,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試想一下,如果世界上最大的兩個汙染國單方面決定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這種無處不在的氣體是造成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與此同時,一個主要的發展中國家承認,未來的增長必須與二氧化碳汙染限制相平衡。與此同時,一個工業化國家對其已經排放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層承擔責任。

更棒的是,用於發電或驅動車輛的化石燃料的替代品變得便宜,並開始大規模部署。世界森林的砍伐和清理速度減緩。即使那些並不特別相信氣候變化的農民也開始採取措施,將碳恢復到貧瘠的土壤中,以提高肥力。

這正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行動的樣子。這正是目前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

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得以持續。


無論未來幾周在秘魯利馬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會議這一巡迴鬧劇會得出什麼結果,各國都在自行採取行動來遏制全球變暖。到利馬會議結束時,世界應該在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國家承諾方面取得進展。

當然,這並非都是好訊息。由於福島核事故後核反應堆的關閉,日本的汙染再次上升。加拿大已經背棄了其在《京都議定書》下的承諾,並且似乎滿足於儘可能多地、儘可能快地讓汙染上升,或許是因為一個更溫暖的北極可能會讓它找到更多的焦油砂和其他自然資源(這與似乎支援全球變暖的俄羅斯類似)。而澳大利亞隨著碳稅的廢除,其汙染也隨之加劇。

數十年的拖延意味著將全球變暖限制在 2 攝氏度以下,或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限制在低於 450 百萬分之一的希望可能顯得有些不切實際。事實上,如果世界只能向大氣中新增大約 1 萬億噸碳(正如科學家們所建議的那樣),那麼一半已經被燃燒掉了,剩下的可能會在未來幾十年內化為烏有。世界仍然從燃燒化石燃料中獲得 80% 的能源。難怪地球工程——透過將二氧化碳從空氣中吸出或阻擋陽光來故意操縱地球氣候——已經開始被建議作為一項備用計劃。

然而,仍然存在希望。根據與美國達成的新協議,世界上最大的汙染國——中國——將嘗試在 2030 年前達到其溫室氣體排放的峰值,而不是達到像其邊界上的喜馬拉雅山那樣的高度。在同一協議下,美國將嘗試在 2025 年前將其二氧化碳汙染減少多達 28%。歐盟也透過承諾到 2030 年減排 40%,從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汙染國。

近年來,風能和太陽能發電蓬勃發展,水壩的水力發電也是如此。中國正在建設更多的核電站,而不是燃煤電站,並承諾到 2030 年將這種低碳能源在其供應中所佔比例提高到 20%。轉向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較低的天然氣正在取代較髒的石油和煤炭,而提高能源效率意味著在不增加化石燃料燃燒的情況下,可以獲得更多的供暖、製冷、運動和照明。緩慢但穩步地,二氧化碳捕獲和儲存開始在發電廠和其他大型汙染源上進行嘗試。

在各個層面——個人、家庭、城市、州、省,甚至跨國公司——都在努力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從種植街道樹木到取代印度尼西亞森林砍伐地區的棕櫚油。森林砍伐使得印度尼西亞不幸地成為有時世界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國。與此同時,巴西已經放緩了亞馬遜雨林的砍伐速度。

這些仍然是小步,而且到目前為止,不足以應對未來的挑戰,即在本世紀末之前實現零汙染。

但這些是最初的步驟,它們正以加快的速度到來,這表明未來可能擺脫災難性的氣候變化。更多、更快應該成為應對全球變暖行動的新口號。應該就行動的力度和速度進行談判。在評估利馬會議的訊息時,請記住,國際程序並未涵蓋迄今為止為應對氣候變化所取得的所有進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