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解決能源貧困?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每年,人類文明消耗約 14 太瓦的電力,主要來自燃燒被稱為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化石陽光。 這相當於地球上每人 2,000 瓦。 當然,電力並非以這種方式分配。 事實上,大約 20 億人缺乏可靠的現代能源(無論是化石燃料還是電力),主要依靠燃燒木炭、糞便或木柴來獲取照明、供暖和烹飪。

“滑鐵盧大學的政治科學家托馬斯·荷馬-迪克森在 6 月初的Equinox 峰會上的一次演講中指出,“三湯匙原油提供的自由能源相當於一個成年男性勞動者一天勞動所消耗的能量。”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為最貧困的人口帶來現代能源,並使發達國家能夠繼續大量使用能源,同時又不產生溫室氣體排放,這是許多專家認為到本世紀中葉我們需要大約 30 太瓦能源的主要原因。 正如手機已經飛躍發展,成為全球首選的通訊工具一樣,人們希望太陽能電池系統或基於可再生能源或核能的微電網能夠取代對更多燃煤集中式發電廠的需求,從而為大眾帶來光明。 畢竟,愛迪生的第一座燃煤電廠在 1882 年為下曼哈頓的一個微電網提供服務,專門用於照明。

現代能源(無論是煤油還是電力)的殺手級應用實際上是照明,因為那是人們首先用它來做的事情:要麼讓他們的孩子學會閱讀,要麼延長他們的工作時間以獲得額外收入。 然後還有為所有那些飛躍發展的手機充電。

照明和電池充電之後緊隨其後的是另一個應用——電視。 例如,中國政府正在進行一項農村改善計劃,該計劃基本上承諾提供三樣東西:道路、電力線和電視。

但導致全球平均氣溫升高的溫室氣體之所以存在於大氣中,是由於發達世界的兩種熱衷:電子裝置和汽車。 例如,根據美國能源資訊署的資料,在美國,1950 年至 2009 年間,家庭排放量增加了兩倍,這歸功於家庭中使用電視等裝置用電。

將這種生活方式擴充套件到世界其他地方意味著更多的環境影響。 例如,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資料,中國已使數百萬人民擺脫貧困並進入中產階級,這主要是透過燃燒煤炭實現的——這也使中國成為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最多的國家。 即使使用更環保的技術來擴大現代能源的覆蓋範圍,也會帶來更多的環境影響:為電動馬達開採和使用更多的稀土元素;為光伏發電淨化矽、摻入有毒元素薄膜或化石燃料基聚合物的過程中產生更多汙染;為電池產生更多的鉛、鎳或鋰。“一部手機的隱含能量是一輛汽車的四分之一,”馬尼托巴大學的環境科學家瓦茨拉夫·斯米爾在 Equinox 峰會上說,儘管它的大小隻有汽車的千分之一。

事實上,早在 20 世紀 90 年代電動汽車復興時,研究人員就發現,與燃燒含鉛汽油相比,電池驅動的汽車會將更多的鉛引入環境。 事實上,回收鉛酸電池(仍然是全球汽車啟動的標準)是世界十大最嚴重的汙染問題之一,根據布萊克斯密斯研究所的資料。

當然,我們發達國家的人們可以少用一些能源——美國人消耗的能源是歐洲人或日本人的兩倍,但生活質量並沒有明顯的差異。“假設美國和加拿大將人均能源消耗量降低到德國的水平,那麼每年將減少 12 億公噸石油當量的溫室氣體排放,”北京中國城市建設設計研究院的工程師丁建華在 Equinox 峰會上指出。“這幾乎相當於拉丁美洲和非洲的能源消費總量。”

同樣顯而易見的是,減少能源消耗並不是世界最貧困人口的答案。“在烏干達,只有不到 5% 的人口擁有能源,談論能源效率毫無意義,”前世界銀行常務董事兼全球適應研究所的創始執行長胡安·何塞·達布布說,該組織致力於適應氣候變化的挑戰。

最直白地說,能源(主要來自化石燃料)透過驅動機器將人類和動物從勞動中解放出來——一加侖汽油的工作量相當於 100 個人類奴隸的工作量。 這也關乎健康:在室內燃燒煙霧燃料會縮短壽命,而缺乏現代能源意味著缺乏電力來為冰箱供電,以儲存救生疫苗。

這些能源應用絕對是我們希望擴充套件到發展中國家的應用,當然比分享我們對小玩意和汽車的熱愛更重要。 訣竅將是以一種保護人類和地球的方式來做到這一點。

圖片來源:© Dominic Sansoni / 世界銀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