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記憶力解析:有些人如何記住 20 年前午餐吃了什麼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研究人員在 2006 年報告了一位名叫吉爾·普萊斯 (Jill Price) 的女性,她可以非常詳細地回憶起幾十年前某一天她所做的事情。詹姆斯·麥高 (James McGaugh)、拉里·卡希爾 (Larry Cahill) 和伊麗莎白·帕克 (Elizabeth Parker) 對這位女性進行了一系列測試,並確定她沒有使用記憶術專家幾千年來已知的任何記憶技巧。

訊息傳開後,媒體蜂擁而至,現在實驗室每天都會接到來自聲稱自己擁有與普萊斯相同能力的人的電話。在數百名接受採訪的人中,有 22 人似乎表現出研究人員稱之為“高度優越的自傳體記憶 (HSAM)”的能力,即對很久以前發生的事件的詳細回憶。

關於這項研究的一個持續存在的問題是,這些人的大腦是否與那些記不住昨天午餐,更不用說 20 年前的瑣事的其他人的器官有區別。在 SFN 2011 上展示的初步研究表明,這些人的大腦結構可能存在真正的差異。對 11 名研究參與者的 MRI 研究表明,與自傳體記憶相關的顳葉和頂葉的多個區域明顯大於對照組的相同區域。與此同時,與強迫症相關的豆狀核的另一個區域也更大。事實上,一些研究參與者有囤積東西或避免細菌的傾向,儘管沒有人被診斷出患有強迫症。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波士頓大學教授、《海馬體》雜誌編輯霍華德·艾肯鮑姆 (Howard Eichenbaum) 說:“似乎存在這種極端的組織能力,有點像記憶術專家使用的技巧。”“但是大腦正在暗中進行,可以這麼說。這個過程一定與海馬體相互作用,海馬體正在獲取這些自傳體記憶,並幫助整理事物,就像記憶術專家整理長長的單詞列表一樣。”

卓越的自傳體記憶力不是一種“天才”特質,研究中的那些人在其他領域也沒有表現出更好的認知能力,他們中也沒有諾貝爾獎獲得者——其中一位是女演員(瑪麗露·亨納),另一位是廣播記者,僅舉兩個例子。他們甚至不是天生的算牌高手。他們在短期記憶技能測試(例如,死記硬背一連串數字)中的表現並不比對照組好。

卓越的自傳體記憶力的優勢並不像看起來那麼明顯。HSAM 組的大多數人都很享受他們的特殊能力,但許多人都在糾結如何將其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打電話給我們的人提出的首要問題是我可以用我的記憶力做什麼,”卡希爾實驗室的研究生奧羅拉·萊波特 (Aurora Leport) 說,她將於週二在 SFN 上展示這項研究。來電者想知道他們如何“以積極的方式”使用這項技能,或者僅僅是如何利用它來賺錢。“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回答這個問題,”萊波特說。“令我震驚的是,他們無法更好地利用它。它真的不是一種超能力。它不是讓他們能夠做驚人事情的關鍵。”

非凡的記憶力可能會成為一種難以承受的負擔,資訊過載的極致體現,正如著名心理學家亞歷山大·魯利亞 (Alexander Luria) (1902-1977) 在《記憶大師的頭腦》中描述的所羅門·舍雷舍夫斯基 (Solomon Shereshevsky) 的案例所見證的那樣。像舍雷舍夫斯基這樣的照相式記憶可以捕捉並保留文字或影像的最細微的細節。就像記住電話簿一樣。相比之下,HSAM 可以讓你回憶起你十五歲時的生活,就好像昨天才發生一樣,但解析度不高:你可能記得你在 1989 年 2 月 15 日早餐吃了麥片,但不是盒子上的每一種成分。

儘管他們情緒穩定,但一些記憶力超群的人不得不不斷地接受他們回憶起 10 年、20 年、30 年前負面記憶的生動性。“當我問他們關於糟糕的記憶時,他們說它會以相同的細節回到他們身邊,”萊波特說,“但它也會帶著事件發生時的情緒回到他們身邊,所以他們必須處理這個問題。”

HSAM 的發現可能為研究人員提供新的方向。著名的病人亨利·莫萊森 (Henry Molaison),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是 HM,由於內側顳葉(包括海馬體)的手術損傷,無法形成新的長期記憶。但對他的案例的研究大大加深了對記憶如何運作的理解。從理論上講,卓越的自傳體記憶力可以為神經科學家提供來自相反極點的見解。“我們有了一個新的工具,我們可以用它來觀察記憶在更高水平上運作時的情況,”萊波特說。這些研究也可能提供對記住和忘記之間的關鍵平衡的新認識,以防止被思想和情感所淹沒。

來源:加州大學歐文分校

Gary Stix, senior editor of mind and brain topics at 大眾科學, edits and reports on emerging advances that have propelled brain science to the forefront of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Stix has edited or written cover stories, feature articles and news on diverse topics, ranging from what happens in the brain when a person is immersed in thought to the impact of brain implant technology that alleviates mood disorders such as depression. Before taking over the neuroscience beat, Stix, as 大眾科學's special projects editor,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magazine's annual single-topic special issues, conceiving of and producing issues on Albert Einstein, Charles Darwin, climate change and nanotechnology. One special issue he oversaw on the topic of time in all of its manifestations won a National Magazine Award. With his wife Miriam Lacob, Stix is co-author of a technology primer called Who Gives a Gigabyte? A Survival Guide for the Technologically Perplexed.

More by Gary Sti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