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紅利:轉基因棉花使農民和捕食性昆蟲受益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經過基因工程改造,能夠產生天然殺蟲劑的棉花不僅減少了殺蟲劑的噴灑,還增加了有益昆蟲的種群數量。 該研究監測了在中國北方超過20年和260萬公頃農田中所謂的Bt棉花的影響,發現轉基因害蟲防治為周圍其他作物的田地帶來了連鎖效益——這對該地區超過一千萬種植這些作物的小農戶來說是一項福利。

Bt毒素源自蘇雲金芽孢桿菌,它對棉鈴蟲(中國田地裡的主要害蟲,一種蛾幼蟲)具有致命性,但對包括人類在內的其他昆蟲和動物無害。 為了評估這種基因工程改造到棉花中的天然殺蟲劑的影響,科學家們從1990年到2011年監測了中國北方六個省份的36個地點。 他們發現Bt棉花田地減少了有機磷或擬除蟲菊酯殺蟲劑的噴灑,因此擁有更高數量的瓢蟲、草蛉和蜘蛛等捕食性昆蟲。

結果,Bt棉花田地的蚜蟲數量減少了——蚜蟲是一種不受Bt毒素毒害的害蟲,但由於捕食者種群數量的增加而得到了控制。 這種效果也蔓延到鄰近的玉米、花生和大豆田地。 科學家們在一篇發表於6月14日《自然》雜誌上的研究信函中寫道:“Bt作物的部署可能有利於生物防治服務,並提高經濟效益,不僅在Bt作物田地中,而且在整個農業景觀中。” (《大眾科學》是自然出版集團的一部分。) 經過基因工程改造能夠產生Bt毒素的作物目前覆蓋全球約6600萬公頃的農田。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在美國,類似的研究發現,Bt棉花不僅減少了殺蟲劑的使用,還降低了特定田地的整體生物多樣性。 此外,構成Bt毒性的蛋白晶體——Cry1Ab——已被發現在農業徑流注入的溪流中漂浮。 而且,不幸的是,像西方玉米根蟲這樣的美國害蟲已經開始產生對Bt毒素的耐受性,這表明,除非採取措施,例如在鄰近田地種植非Bt作物,否則對殺蟲劑的抗性可能會變得普遍。

這種抗性的發展可能對中國和其餘發展中國家的農民造成特別的打擊,因為控制他們田地害蟲的替代方案很少。 事實上,1990年代初的棉鈴蟲災害為政府快速批准基因改造棉花鋪平了道路,這種棉花能夠產生Bt毒素,以減少棉鈴蟲、殺蟲劑汙染和農民成本。 學習如何將瓢蟲等捕食者的自然防治與作物自身透過Bt毒素進行保護的益處結合起來,可能是邁向更可持續農業的關鍵一步。

圖片來源:Flick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