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讓開,蕾妮·弗萊明。舞臺上出現了一位新的天后——來自日本京都福知山市動物園的一隻白掌長臂猿。儘管這隻體型較小的猿類可能永遠不會在威爾第歌劇中擔任主角,但研究人員發現,她唱歌時使用了人類女高音用來唱到高音區的相同發聲技巧。
傳統的觀點認為,人類的語言,在靈長類動物的發聲中是獨一無二的,起源於我們聲帶解剖結構的進化改變。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我們與語言相關的解剖學和生理學的關鍵方面並非人類所特有。發表在《美國體質人類學雜誌》上的關於長臂猿歌唱的新研究,進一步證實了這一點。
長臂猿生活在東南亞茂密的熱帶森林中。這些動物經常互相歌唱,據推測這是一種在能見度差的環境中捍衛領土和吸引配偶的方式。它們的叫聲悅耳而響亮,在兩公里外都能聽到。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為了弄清楚長臂猿是如何發出其獨特歌聲的,京都大學的西村毅和他的同事們研究了一隻圈養長臂猿在正常空氣和富氦空氣中的叫聲,富氦空氣會提高聲速並使聲道的共振頻率向上移動,他們解釋說。這種效應幫助研究人員檢驗了關於長臂猿歌聲產生機制的兩個假設。
研究結果表明,正如其中一個假設所設想的那樣,聲源(喉部)與長臂猿的聲道並不耦合。相反,這兩個部分是獨立的,就像在人類中一樣。聲音起源於喉部,然後長臂猿透過改變聲道的形狀來主動地操縱聲音,使用與女高音用來產生強烈、高音調聲音相同的技巧。正如女高音在唱歌時改變嘴巴的張開程度一樣,長臂猿也會隨著音調的升高而張大嘴巴。
研究人員指出,許多靈長類動物的聲帶都有特殊的解剖學修飾,幫助它們發出獨特的叫聲。相比之下,人類和長臂猿主要依賴於對聲帶解剖結構的增強神經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