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數學領域沒有所謂的諾貝爾數學獎,但幸運的是,數學界每四年會頒發自己的最高榮譽,將聲望卓著的菲爾茲獎授予兩到四位研究人員。(對數學家來說不幸的是,諾貝爾獎的獎金要高得多。)
2010年四位菲爾茲獎得主於8月19日在印度海得拉巴舉行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揭曉:塞德里克·維拉尼,來自巴黎亨利·龐加萊研究所;斯坦尼斯拉夫·斯米爾諾夫,來自日內瓦大學;吳寶珠,來自巴黎第十一大學;以及埃隆·林登施特勞斯,來自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根據國際數學家大會 (ICM) 網站上的一份簡介,維拉尼獲獎的主要原因是“他對熵的物理概念進行了深刻的數學解釋,並將其應用於解決物理學啟發的主要問題”。
根據 ICM 的簡介,斯米爾諾夫“為統計物理學中兩個長期存在的、基本猜想提供了優雅的證明”——一個與滲流有關,另一個與所謂的統計力學伊辛模型有關,該模型應用於磁學——“在物理現象的數學模型中發現了令人驚訝的對稱性。”
即將於九月在芝加哥大學擔任教職的吳寶珠因證明被稱為基本引理的命題而受到讚譽。芝加哥大學數學系主任彼得·康斯坦丁在一份準備好的宣告中說:“這是深刻的純粹數學,並且與世界相關,包括高能物理、計算機科學和密碼學。”
林登施特勞斯在難以理解的成就方面也不甘示弱,他因其“關於遍歷理論中測度剛性的結果及其在數論中的應用”而獲獎。根據林登施特勞斯的簡介,遍歷理論涉及動力系統的行為。
上一批菲爾茲獎於 2006 年頒發,其中一位獲獎者,俄羅斯數學家格里戈裡·佩雷爾曼拒絕接受該獎項,引起了廣泛關注。此後,他拒絕接受克雷數學研究所為解決長期存在的龐加萊猜想而設立的 100 萬美元獎金。
佩雷爾曼在 2006 年告訴《紐約客》關於他的菲爾茲獎時說:“這對我來說完全不相關。” “大家都明白,如果證明是正確的,那麼就不需要其他認可。”
圖片:Stefan Zachow 透過 Wikimedia 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