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忘記微小的道德過失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這篇文章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自從整個韓國幹細胞醜聞爆發以來,關於科學倫理的討論有很多。討論當然是必要的,但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每隔幾年,就會出現一起引人注目的作弊案件,科學界又會經歷一輪自我反省。人們抱怨共同作者疏忽職守,並考慮強制性倫理培訓的建議。他們急於為同行評審辯護,指出同行評審的目的不是為了抓住公然欺詐,並提醒大家,科學家也只是凡人,所以總會有一些害群之馬。最終,研究人員向自己和公眾保證,科學固有的自我糾正機制將會重新發揮作用——錯誤,無論是誠實的還是其他的,最終都會暴露出來。

這些都很好。問題是,道德過失遵循冪律分佈:對於每一個大的過失,都有幾個中等的過失,以及許多小的過失。對於每一個持槍搶劫的人,都有數百萬人在限速55英里的區域開到60英里。科學領域也沒有什麼不同。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的問題,競爭可能非常激烈,企業現金收銀機叮噹作響的聲音也從未遠離,已經引起了一些關注,但純科學領域也幾乎沒有倖免。我十年前寫過關於其中一些問題的文章,但自那以後,我看到為解決這些問題所做的工作非常少。

這些微小但每天都在發生的妥協,從累積效應來看,對科學的損害是否與那些引人注目的案件一樣大?這似乎完全是可能的。正是因為這些過失很小,它們很少影響最終結果,因此它們很容易透過科學的自我糾正機制。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不會扭曲科學。我曾見過有人放棄研究專案或退出科學界,例如,當別人的工作被盜用時。此外,漠視規則與更廣泛的問題有關,大多數人都同意這些問題確實扭曲了科學,例如“不發表就出局”的壓力,以及一個噩夢般的資助系統,迫使許多研究人員花費更多的時間去爭取資金來做科學研究,而不是真正地做科學研究。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資助系統,特別是,亟待改革。總的來說,競爭資助是一件好事。儘管可能令人不愉快,但撰寫資助申請迫使人們理清思路,並闡明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此外,還有什麼替代方案呢?如果每個研究人員都必須找到並追求一位富有的贊助人,那麼維持實驗室的資金將更加耗時,更像是一場選美比賽。

但是,競爭的好處也伴隨著管理成本。除了撰寫申請書外,人們還被要求參加同行評審小組來評審這些申請書。這些小組經常被大量的申請書淹沒,以至於跳出框架的想法,尤其是來自不太知名的人的想法,都被擱置了。研究人員眾所周知地會為了確保自己不會身無分文而削減道德底線。這些伎倆包括為實際上已經完成的研究撰寫資助申請。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目前成本和收益的平衡是最佳的。我沒有具體的解決方案;問題很複雜。但我感到困擾的是,很少有人甚至在談論這個問題。至少,我們需要就如何改進資助系統進行認真的對話。然而,物理學界的專業協會告訴我,他們從未對人們花費在資助申請上的時間進行過研究。當對系統的影響知之甚少時,就很難知道該如何處理它。

去年秋天,一個美國國家科學院小組提出了一系列有益的建議。其中,它主張設立特別資助金,以幫助年輕研究人員快速啟動他們的職業生涯,併為“高風險、高回報”的研究劃撥一部分資金,而這些研究往往被同行評審小組擱置。這些改革不會解決道德過失的問題,但肯定會是一個進步。

更新(1月16日):確實引起一些關注的一個倫理問題是性別歧視。您可以在Cosmic Variance參與辯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