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然而地球仍在轉動。” 這句話可能是歸於著名科學家伽利略·伽利雷最著名的一句話。 引文中的“它”指的是地球。 “它在轉動”是對當時天主教會所採納的地球是宇宙中心並因此靜止不動的觀念的驚人否定。 伽利略確信這個模型是錯誤的。 儘管他無法證明這一點,但他的天文觀測和力學實驗使他得出結論,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在圍繞太陽旋轉。
這就引出了“然而”。 儘管伽利略可能希望說服教會,將地球從其神聖的位置上移開,他並沒有違背《聖經》,但他並沒有完全意識到教會官員無法接受他們認為是他對其專屬領域——神學的放肆入侵。
在因涉嫌異端而受審期間,伽利略措辭謹慎。 據說,只有在審判之後,毫無疑問是出於對被定罪的憤怒,他才對宗教裁判官嘟囔道:“Eppur si muove”(“然而地球仍在轉動”), 彷彿在說他們可能贏得了這場戰鬥,但最終真理會勝出。
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但伽利略真的說過這些名言嗎? 毫無疑問,他思考過這些想法。 他對審判的痛苦; 他被迫公開否認和否認他一生的工作; 他的著作《關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被列入教會的禁書目錄這一屈辱的現實; 以及他對審判他的宗教裁判官的深深鄙視,在審判後的所有歲月裡都一直縈繞在他的腦海中。 我們也可以肯定,他沒有(像傳說中那樣)在宗教裁判官面前嘟囔出這句話。 這樣做將是極其危險的。 但他到底有沒有說過? 如果沒有,這個名言的神話是什麼時候以及如何開始流傳的?
科學史學家安東尼奧·法瓦羅花費了四十年時間研究和語境化伽利略的生活和工作,最終出版了鴻篇鉅著《伽利略·伽利雷的作品》(Le Opere di Galileo Galilei)。 作為這項艱鉅努力的一部分,他在 1911 年還發表了一些文章,描述了他為揭示這句名言的起源而進行的廣泛研究。 法瓦羅確定,這句話最早在印刷品中出現是在義大利作家朱塞佩·巴雷蒂於 1757 年在倫敦出版的一本書中,書名為《義大利圖書館》。
巴雷蒂生動地寫道:“這就是著名的伽利略,他因說地球在轉動而被宗教裁判所關了六年,並遭受酷刑。 他被釋放的那一刻,他抬頭望天,低頭看地,並跺著腳,陷入沉思,說道,Eppur si move; 意思是,它仍然在轉動, 指的是地球。”
即使我們不理會這篇記述中不符合歷史事實的修飾,也很難接受一本在伽利略去世一個多世紀後才出現的書的證詞,以此作為這句話真實性的證據。 法瓦羅最初也同樣持懷疑態度——直到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件促使他重新考慮這個問題。
一幅引人入勝的畫作
1911 年,法瓦羅收到了一封來自一位名叫朱爾斯·範·貝爾的信,他住在比利時魯瑟拉勒。 範·貝爾聲稱自己擁有一幅畫作,畫作創作於 1643 年或 1645 年,其中包含了這句名言。 如果屬實,這將意味著這句話在伽利略 1642 年去世後不久就已經廣為人知。
這幅畫,法瓦羅只看到了一張照片,畫的是獄中的伽利略。 他右手拿著一枚釘子,顯然是用它在牆上描繪了地球繞太陽執行的軌跡,並在下面寫著“E pur si move”字樣。
根據一個不清晰的簽名,範·貝爾將這幅畫歸於 17 世紀西班牙畫家巴託洛梅·埃斯特萬·牟利羅。 他還推測,這幅畫最初屬於西班牙軍隊指揮官奧塔維奧·皮科洛米尼,他是錫耶納大主教的兄弟,伽利略在他家中度過了軟禁的頭六個月。
法瓦羅公開了這一推測性的發現,即一幅可追溯到 17 世紀幷包含這句名言的伽利略肖像,這個故事甚至登上了幾家報紙的版面。 比利時物理學家歐仁·拉格朗日甚至親自前往魯瑟拉勒觀看這幅畫,並在 1912 年 1 月 13 日的比利時報紙《L’Etoile Belge》上報道了此事。
這幅畫的發現無疑產生了影響。 在此之前,大多數歷史學家都認為這句名言是一個神話,但新的發現促使許多伽利略學者改變了他們的想法。 科學史學家約翰·約瑟夫·法希在 1929 年寫道:“我們必須修正我們的判斷,並得出結論,伽利略確實說過這些話,但不是在可怕的宗教裁判所審訊室裡,正如寓言所說的那樣,而是對一些同情他的朋友說的,無疑是從其中一位朋友那裡,皮科洛米尼聽到了這些話。” 著名的伽利略學者斯蒂爾曼·德雷克也得出結論:“無論如何,現在毫無疑問,這句名言在伽利略去世前就被歸於他,而不是在一個世紀後才被髮明出來以迎合他的性格。”
奇怪的是,儘管範·貝爾的畫作對於科學史具有巨大的價值,但它從未受到專家的任何獨立鑑定。 當我想啟動這樣的審查時,我驚訝地發現,不僅這幅畫的當前位置不明,而且就我最初所能確定的而言,甚至沒有一位科學史學家或藝術史學家在 1912 年之後見過它。 很自然地,我決定尋找它。
尋畫
首先,我想獲得專家對歸屬牟利羅的意見。 為此,我將這幅畫的照片副本傳送給了四位牟利羅專家(兩位在西班牙,一位在英國,一位在美國)。 他們都獨立地回覆說,雖然根據照片很難提供確鑿的意見,但考慮到風格、主題和相關的歷史事實,他們非常確信這幅肖像不是牟利羅所畫。 其中一位說,這位畫家可能不是西班牙人,另一位則認為這幅畫是 19 世紀的作品。
受到這些一致且出乎意料的判斷的激勵,我繼續調查,發現一篇關於這幅畫的文章於 1936 年 2 月 23 日同時出現在兩家比利時報紙(《De Halle》和《De Poperinghenaar》)上。 該專題報道說,一幅重要的伽利略肖像曾在比利時安特衛普的弗萊斯豪斯博物館展出。
在弗萊斯豪斯博物館的詢問顯示,1933 年 9 月 13 日,範·貝爾確實向該博物館借出了一幅名為《獄中的伽利略》的畫作。 《Gazet Van Antwerpen》在 1933 年 9 月 15 日也報道了這次借展(標題為《伽利略和他的“E pur si muove”》)。 進一步的調查發現了令人驚訝的事實,即比利時聖尼克拉斯市立博物館(SteM Sint-Niklaas)的藏品中有一幅畫作,似乎與借給弗萊斯豪斯博物館的那幅畫作完全相同。 此外,仔細檢查這幅畫中伽利略面前的牆壁,可以看到一幅地球繞太陽執行的圖畫,以及其他幾幅圖畫(可能是土星或金星的相位),以及那句名言。 這幅肖像被記錄為弗拉芒畫家羅馬安-歐根·範·馬爾德海姆於 1837 年創作。 它由藝術收藏家洛德維克·韋爾斯特拉滕捐贈給聖尼克拉斯市。 博物館在他妻子於 1904 年或 1905 年去世後獲得了它。
範·馬爾德海姆的畫作《獄中的伽利略》的區域性細節,展示了名言“E pur si move”和地球繞太陽執行的軌跡。 圖片來源:傑拉爾德·德爾沃
這一進展創造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情況。 有兩幅幾乎相同的畫作。 其中一幅由範·貝爾擁有,據稱創作於 1643 年或 1645 年。 另一幅由範·馬爾德海姆創作,創作於 1837 年。 範·貝爾的畫作於 1911 年首次公開記錄在案。 它於 1933 年借給弗萊斯豪斯博物館,並於 1936 年在那裡展出。 從那時起,它的下落就一直不明。 第二幅畫作自 1904 年或 1905 年以來一直收藏在聖尼克拉斯市立博物館。 兩幅畫作的極端相似性毫無疑問地表明,要麼是範·馬爾德海姆抄襲了較早的畫作,要麼是有人在 19 世紀或 20 世紀初抄襲了範·馬爾德海姆的畫作。
更復雜的是,我發現安特衛普的貝爾納茨拍賣行在 2000 年對一幅名為《獄中的伽利略》的畫作進行了競拍。 該畫作被列為弗拉芒畫家亨利·格雷瓜爾於 1837 年創作——與範·馬爾德海姆創作同名伽利略肖像畫的年份相同。 幸運的是,我能夠獲得這幅畫作的照片,雖然標題相同,但藝術品本身卻截然不同。
尤里卡!
為了取得進一步進展,我試圖揭示更多關於範·馬爾德海姆及其畫作的資訊。 兩本關於弗拉芒和荷蘭藝術家生平和作品的弗拉芒語書籍——一本是小 J. 伊默澤爾於 1842 年出版的書,另一本是克里斯蒂安·克拉姆於 1859 年出版的書——都將《獄中的伽利略》列為範·馬爾德海姆的原創畫作之一,沒有任何暗示或跡象表明它可能是臨摹作品。 重要的是,這兩本書都是在範·馬爾德海姆仍然在世時出版的,當時所有關於這幅畫作的資訊仍然很容易獲得。 因此,很難避免這樣一種印象,即他的畫作畢竟是原創作品。 意識到伽利略與宗教裁判所的衝突主題僅在 19 世紀才在畫家中變得非常流行,這種感覺進一步增強。 這也與之前牟利羅專家表達的意見完全一致。 回想一下,其中一位專家認為這位畫家不是西班牙人,另一位則判斷這幅畫是 19 世紀的作品。
然而,所有這一切仍然無法解釋範·貝爾的畫作在 1936 年之後發生了什麼。 我可以想到三種主要的可能性:這幅畫可能是朱爾斯·範·貝爾本人賣掉的。 或者它可能被親戚繼承(並可能在稍後出售)。 或者它可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毀壞。 沿著這條思路,我決定嘗試一些譜系研究。
長話短說,經過認真的努力、相當多的幫助和相當多的運氣,我設法找到了範·貝爾侄女的在世曾孫。 透過他,我發現他的祖母在 2007 年透過安特衛普的坎波父子公司拍賣行和畫廊出售了一批畫作。 名單上的第 213 號拍品名為《獄中的伽利略》。 拍賣行的照片顯示,這正是我要尋找的那幅畫作。 我重新發現了範·貝爾的畫作!
2007 年由坎波父子公司拍賣行售出的畫作《獄中的伽利略》。 圖片來源:坎波父子公司
藝術界的慣例阻止拍賣行透露買家的身份,但我確實瞭解到這幅畫作是被一位私人收藏家而不是經銷商買走的。 拍賣中還透露了另外兩條值得注意的資訊。 首先,坎波父子公司判斷這幅畫作是 19 世紀的作品。 其次,仔細檢查後沒有發現任何日期或簽名。 拍賣行的代表證實了這一觀察結果。
那麼,關於伽利略是否說過這些名言的問題,我們能說些什麼呢? 歷史證據表明,這個故事最早出現(或至少被記錄下來)是在 18 世紀中期——伽利略去世很久之後。 這使得這句名言更可能是偽造的。 然而,如果(也許是由於本文的發表)《獄中的伽利略》的現任所有者允許對其進行徹底檢查以確定其確切年代,那將是令人興奮的。
即使伽利略從未說過這些話,它們對於我們當前動盪的時代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在這個時代,即使是可證明的事實也受到科學否認者的攻擊。 伽利略傳奇的知識分子反抗精神——“儘管你們相信什麼,但這些才是事實”——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